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作手记】散文诗结尾的一种方式:细节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作手记】
散文诗结尾的一种方式:细节化


      散文诗的结尾当然是花样百出、千变万化的,不会有什么模式,更不应有什么定式。但是,也不排除可以把它归纳为若干“类”。比如细节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试以我的一首《咸咸的乡愁》为例。

      《咸咸的乡愁》
从小在海边长大,吃着鱼长大。
当然是最贱价的鱼,比如“狗母”,面目狰狞,混身是刺。
当然是醃的,新鲜的吃不到,也吃不起。
之后几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荡。远离大海的城市,吃鱼是遥远的挂念。
每次返回家乡,母亲总说我脸黄肌瘦,一定是缺少鱼腥。
吃了几天海鱼,面孔果然就圆润起来。
好在后来我又在海边的城市生活,也告别了穷酸,鲜鱼成了餐桌的必备。
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
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
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
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

写到这里,打字的手便停了下来。似乎可以结束了,我甚至顺手写下了写作日期(2015年3月13日),准备搁置几天后再来修改。静坐了5分钟,一想这样不行,此诗显得太平,太简单,太单薄,太空泛,还可以写得具体一点。于是,加入了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
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

这个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事实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写到这里,自己醒悟过来,顺利地收笔作结。结尾应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有什么办法呢?
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
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

       写完自己觉得还算满意,想表达的意思总算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前后相比,可看出有这么一些好处:
1、深入了,也深刻了。一具体,就深入。从面到点,到局部,到细部,到个别,到立体,更加可见,可感,印象更深了。
一深入,它所包含的意念、感悟,也就更深刻,更引人深思了。不但暗示了乡情的由来,又进而暗示了乡情淡薄的由来,从而揭示了有无与故乡同甘共苦的经历,是乡愁的有无及浓淡的关键。没有这一个细节,是无法达到这一刻度的。
2、更丰富与丰满。有了对比,两代人的不同态度与感受更加鲜明,想要强调的更加突出了。加入这一细节,使诗的内容更丰富了。
这样,也让诗的情感更丰满。不但有老一辈的情感,有后一辈的情感,又有由此产生的老一辈的无奈与忧虑,有层次,有波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更能引发联想与回味。
3、更生动,更贴近,更亲切。这一细节的加入,使诗的表达更生动,反映的生活更真实,与读者的经历更贴近,让读者的感受更亲切,更易引起触动与共鸣。
我近年的写作有一个新的习惯,喜欢把基本能脱手的新作贴到网上,接受诗友们的检验与鉴定。果然很快得到踊跃的回应,有些评点对坚定我的设想与开拓我的思路有很大的启示。
诗友龙玉薛评点说:“第二节儿子的出场,让乡情更加咸而有味。”他肯定了正是这一细节的加入,对整首诗所起的重要作用。
       “诗人星燃”评点说:“乡愁,愁在乡情越来越淡。”这正是我意,但在诗中并没有明指,而她指出来了。这一点,就是在这一细节中,由儿子的“淡”及“我”的无奈中得到体现的。
不少读者在评点中还反复引用了诗的结句:“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    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说明这一细节及其引出的这一疑似警句,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喜欢,它是可以打动人心的。
由此可见,读者的反应主要是从后面一节的细节中引起的。这首诗如果说有一点成功,也是由加入了这一细节所取得的。
总的说来,细节化,也就是具体化,深入化,它可以让内容更丰富,情感更丰满,思想更深刻,作品更厚实,更令人回味。放在结尾,更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用一个细节作为诗的结尾,以往我也多次用过。而这次通过在结尾增加一个细节,及对前后两种写法的对比,使我对这种细节化结尾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值得用这篇小文,及时记下一些心得与体会。
当然,也可以反而用之,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升而化之,推而广之,也会是一种好的结尾方式。不过这是另一种处理办法,是另一篇文章的题目了。
(2015年3月13——1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14 11:40 | 只看该作者
首读,受教了。问候蔡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2:29 | 只看该作者
雪域鹰飞 发表于 2015-3-14 11:40
首读,受教了。问候蔡老师!

谢谢首读。请坐,上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3-14 12: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14 12:3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14 13: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候蔡旭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14 13:22 | 只看该作者
深入了,也深刻了。一具体,就深入。从面到点,到局部,到细部,到个别,到立体,更加可见,可感,印象更深了。
一深入,它所包含的意念、感悟,也就更深刻,更引人深思了。不但暗示了乡情的由来,又进而暗示了乡情淡薄的由来,从而揭示了有无与故乡同甘共苦的经历,是乡愁的有无及浓淡的关键。没有这一个细节,是无法达到这一刻度的。
2、更丰富与丰满。有了对比,两代人的不同态度与感受更加鲜明,想要强调的更加突出了。加入这一细节,使诗的内容更丰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14 13:22 | 只看该作者
深入了,也深刻了。一具体,就深入。从面到点,到局部,到细部,到个别,到立体,更加可见,可感,印象更深了。
一深入,它所包含的意念、感悟,也就更深刻,更引人深思了。不但暗示了乡情的由来,又进而暗示了乡情淡薄的由来,从而揭示了有无与故乡同甘共苦的经历,是乡愁的有无及浓淡的关键。没有这一个细节,是无法达到这一刻度的。
2、更丰富与丰满。有了对比,两代人的不同态度与感受更加鲜明,想要强调的更加突出了。加入这一细节,使诗的内容更丰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3-14 13:25 | 只看该作者
问候蔡老师,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3-14 13: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0 16: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