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瑟瑟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师之道] 荷尔德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9:45 | 只看该作者
荷尔德林和他的诗歌  
安东(原创,已发表,请勿转载)
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1770年5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早年在图宾根深学院学习神学,与黑格尔,谢林是同学。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发生精神之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1798年往法国的波尔多,经过多年飘泊外乡,1802年步行归国,心力交瘁,于1806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荷尔德林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人类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1843年卒与图宾根。

何谓“诗”?诗就是那种似乎没有给我们直接恩惠的精神的海洋。作为图宾根最著名的诗人,荷氏的诗以内容深刻、形式优美和富于音乐性著称于世。他的早期作品用德国古典诗歌形式写作,以后逐渐采用自由韵律和古典希腊的诗歌形式。他早期的诗歌洋溢着革命斗争的热情,他在法国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写的《自由颂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另外,他写的哲学诗以深刻细致为其特点,他写的一首诗《命运之歌》曾由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谱成乐曲。他用古希腊诗歌体写的短歌是最完美的形式与民主主义思想的结合,这些诗有《致德国人》、《命运》、《自然》、《致命运女神》、《致年轻的诗人》等。在荷氏的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献给狄奥蒂玛的诗歌。他用这个名字歌颂和自己不幸分离的爱人。《离别之歌》、《告别》、《向梅农•狄奥蒂玛表白》等爱情诗就属于这一类。如果说贝多芬在音乐的创作方面代表了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一座桥梁,那同样荷尔德林的文学创作则犹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间的一座桥梁。
1788年到1793年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大学学习期间,可以说是他真正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在这里,他与黑格尔,谢林结下深厚的友谊。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受到当时古希腊文艺复兴,哲学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三股强大力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荷尔德林的一生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荷尔德林的文学创作是对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世界的向往。他始终用激情来创作,传记作家茨威格写道:“他永远像一个来自天空,来自更高领域的人,他的诗不是用日常的血肉和热量堆积而成,而是用另一种非人间的火焰的热情写成。” 荷尔德林留给我们的作品除了大量的诗歌以外,还有小说《徐培里昂》以及未完成的诗体悲剧《艾姆佩道克勒斯之死》。

1797到1799年完成的两卷本《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唯一的小说创作。主人公许佩里翁的一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一生。《许佩里翁》描述诗人的成长过程,描述他怎样领悟自身的人性及其承担的使命。不过,作品中的诗人用语言表达出他天赋的美和神性,这种语言的交流是在友谊这样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亚当斯这个人物代表着年长的起领导作用的朋友,阿邦达是同龄人,而女友狄奥提玛则为不同凡响的美的启示者。作品以书信体的形式叙述许培荣的成长过程,所有的人与事都放在和一位德国朋友北腊民的通信之中。小说发生在1770年希腊人民武装反抗土耳其民族压迫的时期。本性多愁善感的希腊青年许佩里翁参加了希腊军队反抗土耳其的统治。这支队伍本应该为民族自由而战,可是许佩里翁发现这支队伍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崇高伟大。军队中更多的是军官士兵的自私和他们的抢劫行为。面对这一切他感到惶然失望并由此得出结论:美的理想不能通过武力来实现。只有在自己所爱的姑娘狄奥提玛那里,他才能忘却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经历了生活的不如意,狄奥提玛的病故,备感孤独的许佩里翁流浪到异乡德国。可是他在德国看到的是同样鄙陋的现实,因此他深深的感到,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慰藉。作者通过许佩里翁的信札,对德国鄙俗的现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全书洋溢着对古希腊世界的渴望、理想的幻灭和对幻灭的哀悼。
该书被称之为荷尔德林诗歌的前奏,主要是因为书中穿插的《许佩里翁(又译“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一诗篇。
全诗开头描写许佩里翁仰望希腊的蔚蓝的天空,歌颂不受命运支配的在极端世界的仙人生活,然后又回到现实,描写了在人间受命运支配的人间的生活,并把仙人的生活和凡人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凡人盲目而又痛苦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被命运抛到无底的深渊。这首诗被称之为荷尔德林最著名的诗歌,曾由好几个作家谱写成曲,尤以博拉姆斯所谱合唱曲最为有名。
荷尔德林受席勒和克洛卜施托克的影响写了不少颂歌,例如《自由颂歌》,《人类颂歌》等等,颂歌在他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自然与和谐则是其颂歌之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出生在耐卡河畔的荷尔德林自幼就陶冶在施瓦本静谧美丽的自然风光秀美山川之间。这里湛蓝的天空,浅盈的河水,幽静的森林以及古典的建筑赋予他一颗谛听大自然的心灵。正像他在《在我的童年时代》里所吟唱的那样:“你们徘徊在神秘的光中,在丰收的大地上,充盈着欢欣的天才啊,微风神圣地闪烁,轻轻地触动你们,就象艺术家的手指,拨动了圣洁的琴弦。在命运之先,在熟睡中滋生呼吸着不朽,圣洁地保存一切,在新芽之中,而精神永远盛开 灿烂啊 这些满是欢欣的眼睛 ,静寂地观照着••••••沙沙的森林的和音,陶冶过我,我在花间,学会了爱。我在神袛的怀抱里长大。”永恒的澄明荷尔德林的这首诗以一句“我在神的怀抱里长大”收尾,这位“神”无疑就是大自然了。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荷尔德林才能忘却世俗的烦恼,找到心灵的慰藉。大自然就是他的避风港。荷氏写过不少的颂歌来歌颂自己的保护神大自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橡树林》,《大自然》和《日落》等等。
1796年荷尔德林去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做家庭教师。与夫人苏塞特的相识,相知,相爱成为荷尔德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诗人眼中的苏塞特是古希腊典雅的化身,自然和美的活的形姿。在诗歌中诗人用狄奥提玛这个名字来歌颂苏塞特,献给迪奥提玛的诗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对苏塞特的爱情讴歌成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永恒主题。无论是相爱的甜蜜,分离的痛苦,还是失去恋人的绝望都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献给迪奥提玛》,《阿希里》,《告别》,《离别之歌》,《悼词》等无疑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而作为这段爱情最美丽见证的《向梅农 迪奥提玛表白》在诗歌形式上也是诗人当时写作特色的典型代表。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说,荷尔德林的诗歌有古典颂歌体诗,悲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其中尤以其中期作品最为成熟,形式上有着严格的格律,同时又充满了音乐的流动性及节奏感。视希腊为自己的理想之国的荷尔德林最爱使用古代格律来写诗。他知道怎样运用六音步和悲歌体格律产生最好的效果。扬抑格和扬抑抑格在六音步诗歌中的对称分布给其六音步诗歌带来一种动感,就好像感情如同波浪一般起伏不定。荷氏常把五音步的第一个重音弱化,由此产生一种乐音渐强,潮水渐长的印象。这种印象使得他的悲歌体双行句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梅农的表白”称得上是该类诗歌的典范之作。半谐音的运用一方面使得诗歌读来铿锵有力,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同音重音节之间的联系。头韵的运用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这所有的一切使得荷氏的诗歌充满了音乐一样的旋律性,是无拘束而放任的,然而诗歌的各个部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并非孤立的。情感的波动,变化以及其中的关联都以这种方式在诗歌中倾泻出来。除了六音步和悲歌体双行句,荷氏还在古希腊罗马诗歌中找到了其他一些与此效果类似的诗歌体。在采用这些是个韵律格式来描写现代人的感情心理世界方面,荷尔德林至今仍然是无人能够与之媲美的。他最爱使用的是阿尔凯(alkaeisch)诗节, (asklepiadeisch)诗节和萨福 (sapphisch)诗节。后者诗人曾在“在阿尔比斯山下歌唱”一诗中淋漓尽致的发挥。荷尔德林对本应该在诗歌前三行的第三位出现的扬抑抑格进行了变动。第一行中扬抑抑格位于第一位,第二行中位于第二位,第三行中位于第三位,这一变化形式的采用使得荷氏的诗歌充满了音乐的流动性,感情的澎湃澎湃清晰可见。德国著名诗人贝希尔曾经评论说,荷尔德林的创作使德语创作达到了高峰。

荷尔德林的一生可以说是凄惨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他的诗作在当时并不被人接受,即便是一直很欣赏他的席勒也因为他后期的感情癫狂而与之疏远。作为当时唯一一个欣赏者,卡洛琳娜•冯•沃尔特曼在1843年曾经预言:荷尔德林将在文学天空中冉冉升起••••••如果德国诗人能够认识到他理解力的出色和表达的简单纯朴。事实证明,卡洛琳娜并没有夸大其词。20世纪,德国形成了一股“荷尔德林热”。有专家学者称荷尔德林是“黑夜中的光芒”,德国民族的“伟大看护人”,一批即将出现的诗人的“缔造者”和“先驱”,是“德国未来的基石”,是“呼唤新的上帝的人”。
德国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1889-1966)对荷尔德林的评价更高: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诗人之中的诗人,“他受诗之天命的驱遣,直写诗之本质”,是诗之本质的化身;他将荷尔德林的诗作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说他的诗与自己的哲学是“相隔很远的两座山峰的彼此接近”;他甚至以教授的身份公开讲授荷尔德林,在德国的大学课堂上树立了荷尔德林的丰碑。从此,荷尔德林的名字及其名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传遍欧洲,传向美洲,传到全世界。
附录:
1.《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
你们徘徊在神秘的光中
在丰收的大地上
充盈着欢欣的天才啊
微风神圣地闪烁
轻轻地触动你们
就象艺术家的手指
拨动了圣洁的琴弦
在命运之先
在熟睡中滋生 呼吸着不朽
圣洁地保存一切
在新芽之中
而精神永远盛开 灿烂
啊 这些满是欢欣的眼睛
静寂地观照着
永恒的澄明
但是我们却失去了
栖息的家园
人性的崇高
盲目地一点点沉沦 消失
就象撞落在悬崖上的浪花
又无知地扑向另一个悬崖
年复一年 没有目的
宋非 译
【参考文献】:
[1] 钱春绮﹒德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 钱春绮﹒茨威格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 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这是我至今为止能收集到的荷尔德林的诗歌,有些是从顾正祥翻译中自己打出来的,因为之前很少看到他的译本,他的翻译应该算是国内至今为止比较好的译本了,虽然我不懂德语,但我能读诗歌,相比之下在意境和氛围上应该可以接近荷尔德林的,当然也有其他一些人的翻译的。对于先刚先生的翻译,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整体上还是能够体现荷尔德林的气息,勉强可以为之,而且作为翻译家,我们更多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希望和大家一起完善对荷尔德林的阐释和热爱。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9:46 | 只看该作者
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Hlderlin,Friedrich,1770~1843),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在腐朽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狄奥提玛又不幸死去,于是感到悲观和孤独。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
  荷尔德林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受到很高的评价。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荷尔德林,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生于斯瓦比亚的小城劳芬父亲早故,母亲是牧师之女。曾先后在登肯尔多夫和毛尔布龙隐修院学校学,1788-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获硕士学位,有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8年后因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仍完成了《许涪里翁》第二卷、《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梅农哀叹狄奥提马》、《面和葡萄酒》等名作,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
  1843年在图宾根去世,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4 14: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