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昌文读诗札记:我读《上梁山》一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0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读《上梁山》一诗
杨昌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 梁 山》
作者:张二棍

一直怀疑,是你们搞错了方向
一口咬定,我上的这座山
才叫梁山。如果你非要向我
索取一个明晃晃的水泊,我还是会
找到完美的托辞:
只要内心足够宽阔,也是很容易
荡漾出一个八百里水泊的
何况现在,我已经把双手合拢
举过头顶,掬住了
天空倾注下来的,这一汪无垠的蓝
何况现在,漫山遍野的野花
已被我劫持,何况她们远远大于
生辰纲的价值。别指望我归顺山下
我说过,我一脑子的江湖
戴不戴乌纱,都是碗大的疤
何况我坐在这块青石上,打个唿哨
就有风中隐身的诸兄弟,纷纷来投
何况,我还忆起,某厮曾断言
山东山西,梁山如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梁山》是一首巧妙的诗。它构思巧妙,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泊梁山”故事构建诗歌的文化背景,以娓娓道来的语调,向读者表达诗人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悠闲”的心境,以诗明志:“ 只要内心足够宽阔,也是很容易荡漾出一个八百里水泊的 ”、“ 漫山遍野的野花已被我劫持,何况她们远远大于生辰纲的价值。别指望我归顺山下 ”,形象诗意地彰显了诗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诗言志”这个角度上来说,本诗较好地承袭了传统的衣钵,因此而表现得中规中矩:拘泥于传统,没能放开手脚,探索更多的诗之“可能性”。当代汉语诗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一些先锋诗人,早已将传统的诗歌观念远远的抛掷于脑后,大踏步地将探索的脚印布满诗歌“小径分岔”的花园,演绎着“另类”、“别样”的精彩。
        评价一首诗歌的好坏,我们只要读读看,看看能否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即可判断。可是,要考察一首诗歌的得失,则要将之置放在大的诗歌语境中去甄别。我们若将这首《上梁山》放在当代先锋汉语诗歌语境里来考察,则会发现其诸多不足之处,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创新力不足。
        我说它创新力不足,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本诗在语言运用上没有鲜明的特色,只是较为流畅地将语言当作交流沟通的工具,通过比较传统的排比句式,递进地推演陈述自己的诗歌主题。我在这首诗歌里没看到语言,只读到主题。好的诗人对语言敏感,可以极大的发挥语言的能指功能,让语言自呈,呈现诗歌或多维的、或歧义纷呈的、或神秘莫测的、或晦暗不明的容颜。这首诗,在这方面,没做到。二,主题。本诗主题较为传统。较为传统的表现手法表达较为传统的主题,或许是适合的。但我们身逢当代,置身于全球后现代文化语境里,“采菊东篱”、“悠然南山”只能是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所理想憧憬的“桃源”幻境,不该是当代诗人的心胸格局。当代汉语诗歌何为,就看作为汉语诗人的你是如何为全球化的诗歌语境贡献什么样思考和担当。三、表现手法。如前所述,本诗的表现手法传统、单一。一气读来,一览无余。读完也就完成了一次诗歌阅读,留给诗歌审美的空间狭小仄窄。读者在获得浅表的廉价的情感共鸣之后就再无所获。
        以上文字就是我读《上梁山》这首诗歌作品时的一些感受,纯属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诗人海涵。

20150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8-25 14:48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有理有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1: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 20: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