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于事物的简单联系抽象思维,抵达不了诗的形象思维。而诗包涵了抽象,哲学辩证和特有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诗的特点。散文诗只是使用了诗的形式本质还是散文性的。永远抵达不了诗的精炼言有尽意无穷。然而,诗意的艰深通常造成语言文本的晦涩。但是单从诗艺来说,不同于日常语言呈现出的晦涩不一定有多好。 语言集中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诗,但诗语一定是语言集中后的结果。艺术和艺术之间没有可比性,作品和作品之间也是如此。如果非要区别的话,在于内涵的艺术的量的不同。诗,知人心,识人心,至人心。 我倾向用简单的语言直击深处,不故弄玄虚。 很多喜欢修饰语言的作者常用形容词,副词,还有无谓的比拟铺排繁复。 其实诗中艺术的量并没有增加。可能还会因为冗长繁琐而模糊减少。 一般名词、动词往往足矣。不仅古诗如此,自由诗里动词的使用往往能够抵达诗的形象思维和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散文的抽象思维,和对事物简单的联系、抽象上的意义呈现。语言空洞了,思想就呈现不出来。关键不是喜或悲的感受,而是真的感受,有真才有美。即使有思想但语言不匹配,这样还是在表达上受限制。 每个人都不同,首要是自己的思想,再有自己的语言。才有自己的诗。语言是主体意识之外的第一关。 物质先于认识,认识先于表达,表达先于技巧。技巧作为作品形成之后的归纳、总结、规律而呈现的现象。然而很多诗作缺少艺术和价值。只能用修饰来填补空洞。显得词藻饱满。那是文学要求的,不是艺术要求的。 毕竟。想做到语言简明。内容丰富。雅俗共赏是很难的事。 古典诗有很多长处值得学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技巧上:比兴。古汉语的简练。留白。充分利用语言的指向。但,技巧更多的作为表象不应对表达形成限制。诗和哲学类似, 表达上要求精炼。通常哲学著作就少有废话,表达精炼,逻辑严密,思想深刻。 但。诗与哲学有区别。诗不一定得逻辑严密,但是要结构结实。诗包括日常散文性的抽象思维,逻辑辩证思维,还有与众不同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诗的特点。有些时候抛开日常语言呈现出的一般逻辑而用情象上的情感逻辑去写效果会很好。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比如,你说过的话那么蓝,让我觉得遥远(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