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怎样的果园、怎样的花朵与果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论:《怎样的果园、怎样的花朵与果实》
                      作者:金巴图

    “果园逐日暗淡/花朵趋于安静”我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说,这种现象似乎与我们的内心向往何等不符——我们更愿意果园里花开艳丽,蜂蝶繁忙。而这位诗人提供给诗爱者的场景却是,果园不知什么原因——或许疾病,或许象有感应一般要遭到大肆砍伐——它枝披叶散,甚至叶片破裂和凋落,而果园里树上的花朵竟能做到“趋于安静”,这不可思议!这是怎样的果园?这又是怎样的花朵?……我不明白,我无法接受诗人创造出的这种乌托邦果园,因为这种果园如果在现实中还有救么!
    忽然,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这个狡猾的诗人!我误入你设下的圈套。我一边有一点点埋怨他,一边更要大赞他的才智。
“果园逐日暗淡”与“花朵趋于安静”。如果不细细品读,也会为生活节奏匆忙的读者所忽略,幸好诗爱者都是良知者和热爱者。这两行对峙着,在诗爱者的内心碰撞着,造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说得夸张点,如果再增添数朵如此趋于安静的花,这一果园就会爆裂,分崩离析,毁灭!诗人将此手法娴熟运用到信手拈来到地步,不动声色,不温不火,产生了似乎能“石破天惊”的阅读震撼与审美效果。诗人却犹如稳坐中军帐,显示了稳重的大气度。
    诗人继续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下一节:“我们中间/住进一个疤痕、一个蛀孔/一封佛陀来信”。我被诗人在第一节中拔高的心情,因为这一节进入我的阅读,虽然没有满足我的阅读期待,却竟使心绪稍稍趋于某种平稳,象得到了诗人莫名的安抚。但,“我们”是谁?“我们”这个词闯入阅读,可能会让所有的诗爱者都要一时没有心理准备,犹如面对陌生的客人一般小小的手足无措。然而,诗人不管诗爱者这一套,他就是要让貌似身份不名的“我们”突现于阅读视野,并且这个词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中间”成了一个方位词,犹如众星捧月——我感觉诗人设下了连环套:“疤痕”、“蛀孔”、“佛陀来信”。“我们”尚在“陌生状态”,而闯入“我们中间”的这三个意象更为陌生状态。诗爱者因此会不会陷入一个小小的迷魂阵?我们如何冲破?具体说如何索解呢?
    让我们暂且冷静地站在这一小节的外面,再次审视察与细读。“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是社会中我们吗?是,又不是。我只能说,对于这首诗,答案是过了,一下子抵达了本质,让艺术索然无味。“我们”——我不妨认定是“果实”,管他是苹果、桃子或梨子,只是诗人犹如“燕子三抄水”,“我们”的出现不过他诗写跳跃中的一个支点,一个继续抬拔高或继续引向深入的节点。因此,诗人马上在“我们”之后写出了“中间”,又开始了小小的阅读惊愕——“疤痕”、“蛀孔”和“佛陀来信”依次而来。前两个意象,也印证了我所认定的“我们”是“果实”并非没有道理。在这里,诗人写得举重若轻,貌似“温和地用了“住进”这个词,似乎暗示了这三个也是“我们”的同类,能与“我们”平起平坐。“住进”这个词礼貌如朋友一般的出现,还使诗爱者被骗——不平的心理得到了调和性的适应,甚至认同。其实,我们能认同吗?在街边的水果地摊上,我们不会认同这类带有疤痕与蛀孔的果实。不用赘言,“疤痕”与“蛀孔”皆是罪行累累的对果实的伤害与摧残,而诗人却偏偏用了“住进”这么一个温和到有了一点温度的词。“佛陀来信”相对前两个而言,是另类的,是精神上的东西,象信仰和安慰剂。这是一个偏正词组,在我的感觉中,“佛陀”与信碰撞与合成。但是,诗人却精细、精准地表达与呈现为“佛陀来信”,而非“佛陀的信”——这无疑生硬些,绝不如“佛陀来信”亲切有风度,象领导视察民情一般。诗人在这里将这一切颠覆了。“疤痕”、“蛀孔”和“佛陀来信”两实一虚,由浅入深,从肉体上的侵害与摧残,到精神的控制与奴役。原来那么多的社会乱象以及本质的揭示,诗人轻轻松松就写了出来,并且貌似不动声色,实则有一点“借力打力”的意味与效果。
    然而,这还不是悲剧最后的结束。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一想到陨落/所有果核就吧嗒一声/被大地记住”。这,实质上更象是诗人的激愤之语。诗人首先用了一个大词“陨落”,星星、太阳与伟人同辉,伟人去世才配得上喻为“陨落”,诗人以这个词绝非要拔高“我们”(诗中的果实)的地位,这是彰显了诗人的人民立场。然而,却仅是“想到”;然而,却仅是“想到”就造成了“吧嗒”一声——落了。这一声,虽细微,却被诗人特意放大。谁轻于鸿毛?谁又重于泰山?果实简简单单地落下了,亘古的大地却记住了。我感受人民悲酸的一生!
    粗读此诗时,我曾将题目误为《果》,这当然与我的局限有关。在我的意识中,果与果然碰撞之后,我看到的不仅是藕断丝连的小聪明和中国语言特有的韵味,而是更多。果,果实也;果然,智慧之词,暗示了诗人对社会表象的透彻理解,又暗含了诗人之激愤,隐约着诗人的赤子情怀。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仅在场,不仅仅呈现,不仅仅仅是冷叙述。诗人运用了整体象征,虽篇短小,却容量极大,让读者回味无穷。这首诗来自民间,能写出这首诗的诗人也一定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

2016年2月3日22点6分草成


果然
文/黑子
  
果园逐日黯淡
花朵趋于安静

我们中间
住进一个疤痕,一个蛀孔
一封佛陀来信

一想到陨落
所有果核就吧嗒一声
被大地记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1: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