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同性恋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性恋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49 | 只看该作者
同性恋诗人王尔德妻子的不幸人生


  纪双城


  英国19世纪剧作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才情众所皆知,但关于他的感情生活,人们往往停留在他的“同性之爱”上。事实上,王尔德曾经有过一个真心爱他的妻子。英国作家弗兰妮·莫伊尔最近的新书《康斯坦斯》将这个年轻的英格兰女孩与王尔德短暂而痛苦的婚姻娓娓道来,并告诉读者这段婚姻最初并没有受到王尔德同性恋倾向的影响,相反两个人如胶似漆,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但本性的选择,让他们的婚姻破碎收场。


  这场悲剧的女主角康斯坦斯·劳埃德在1881年第一次遇见王尔德时便对他一见倾心。交往两年后,康斯坦斯写信给自己的兄弟说:“坐好了,告诉你一个大新闻,我要嫁给奥斯卡·王尔德了。我非常非常高兴。”这时的王尔德正凭借刚出版的诗集,在英国文化界名气日隆。


  在得知康斯坦斯决定嫁给王尔德后,她的哥哥欧瑟·劳埃德亲自写信告诉未来的妹夫:“康斯坦斯是一个好妹妹,所以我相信她一定会是一个好妻子。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她是一个忠诚而又真诚的女人。”


  王尔德一开始还是非常享受这段婚姻的。婚后7个月,两人因旅行而造成短暂的分离之后,王尔德从苏格兰给远在英格兰的妻子写信诉说思念之情:“我能够感到你的手指正穿过我的头发,你用你的脸颊轻轻贴着我的脸颊。空气中充满你的声音,我的灵魂和肉体已经不再属于我,对你的思念之情,让我坐立不安。”


  王尔德与康斯坦斯先后在1885年和1886年生了两个儿子,孩子的降生不是王尔德用来掩盖自己同性恋本性的烟幕弹,而是真正的爱情结晶。作家莫伊尔称,王尔德当时是真心爱着康斯坦斯,直到他遇到当时的贵族昆斯伯里侯爵的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


  19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新旧风尚的冲突相当激烈,王尔德的自由作风很快使他成为这场冲突的牺牲品。1895年,昆斯伯里侯爵因儿子阿尔弗莱德与王尔德的暧昧交往勃然大怒,公然斥责王尔德是个“鸡奸者”。


  面对指责愤怒无比的阿尔弗莱德让王尔德提出上诉,状告他父亲败坏王尔德的名誉。但王尔德上诉失败,更被反告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根据英国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条,王尔德被判有罪,在监狱里服了两年刑。


  在狱中,王尔德写下诗作《瑞丁监狱之歌》和书信集《深渊书简》。在这两部作品中,他的风格发生明显转变,人们再也看不到唯美主义对他作品的影响。家丑压力之下,康斯坦斯在王尔德服刑期间将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姓氏改为“荷兰德”,并移居意大利城市热那亚。


  1897年,王尔德获释后动身前往巴黎。其后,他为了两个孩子,尝试与康斯坦斯复合,但阿尔弗莱德也在同一时期想跟王尔德“重归于好”。王尔德选择了同性恋人。之后,他化名居住在法国,完成并出版《瑞丁监狱之歌》,后来还与阿尔弗莱德同游意大利。但仅仅几个月后,两人再次分手。


  莫伊尔在书中指出,对于王尔德的“同性之情”,康斯坦斯其实早有察觉,只不过一直佯装不知。“她能说法语、意大利语,接受过学院教育,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莫伊尔在书中说,“康斯坦斯是一个早期女权主义者的代表,在女性权益上,她一直态度坚毅,即便没有‘王尔德夫人’的头衔,她在当时也已经算得上半个名流了。”


  在王尔德的作品当中,柔美的男性形象是他笔下的常客。康斯坦斯当时就已经怀疑丈夫的性倾向是否和一般男人不同。1890年,王尔德的名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出版后,康斯坦斯更是心知肚明,但她选择维护自己的丈夫。虽然听到一些关于丈夫在伦敦和同性朋友花天酒地的传闻,她还是极力维系自己的婚姻。


  1898年,年仅39岁的康斯坦斯在接受了一次手术后,不幸因病去世。两年后,王尔德在好友帮助下改信天主教,同年11月30日,王尔德在巴黎因病去世,终年46岁。王尔德的儿子维维安曾回忆说,母亲在去世前几年,终日以泪洗面,内心痛苦无人知晓,但她一直在竭力避免自己的孩子免受舆论关注。


  莫伊尔在书中称,王尔德夫妻关系彻底破裂前,还走向了令人不堪的一面。这对昔日爱侣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书信往来中,也为钱财等事相互指责。不过,王尔德心中始终对妻子充满愧疚,离世前,他曾前往妻子的墓地拜祭,并留下伤心语句:“人生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51 | 只看该作者
奥登亦庄亦谐,是20世纪风格最多姿的大诗人之一。对同志身份的接受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理解爱的形态千差万别,爱的冲动无处不在。

  1907年,奥登(W. H. Auden)生于英国约克一个中上层家庭,继承了父母对科学、宗教、音乐与北欧神话的兴趣。奥登在牛津读大学,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来到柏林,汲取德国文化,感染当地同性恋亚文化的熏陶。1935至1938年间返英,在中学教书。

  1938年,为了帮助作家托马斯·曼(也是同志)之女艾莉卡·曼(Erika Mann)逃出纳粹德国,奥登与她结婚,使她拿到了去英国的签证。1939年1月,由于对一度拥护的左翼政治感到幻灭,奥登与好友依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一起移民美国。

  奥登在纽约定居下来,很快与早熟的18岁布鲁克林区少年切斯特·卡尔曼(Chester Kallman)相恋,两人同居,关系维持终身。奥登于1973年去世。

  在写作生涯之初,奥登可能视同志身份为精神创伤,但后来认识到它是一股解放的力量。他在1932年的散文诗《给伤口的信》(Letter to a Wound)写道:

  幸亏有你,使我从以前不曾梦想了解的关系里,看到深邃的意义:老妇人对小狗的感情,那对夫妇和他们的寻回犬,[中略]路旁五金店的合伙老板。甚至电影里的特写镜头都不再使我恶心或发笑。相反,这些有时让我哭泣;明白是你让我懂得了。

  奥登的抒情诗饱含智性,发人深思。这一点在写于1937年的《眠歌》(Lullaby,又译《摇篮曲》)中表露无遗。诗歌的主题是性爱与感情的互相依存。在诗中,爱的满足是脆弱而易变的,既受罪恶感、不忠和背叛从内部困扰,也被憎恶同性恋的外界所围困。奥登对诗中爱人“你”(一般认为是男妓)所寄予的深刻理解加上全诗的动人张力,使它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诗之一。

  奥登与切斯特的结合并不圆满,切斯特的不忠是原因之一。然而这段关系毕竟使奥登得到一个爱他的伴侣。奥登对切斯特最初的激情催生了好些作品,包括《先知们》(The Prophets)《如同假日》(Like a Vocation)《谜》(The Riddle)《爱情这定律》(Law Like Love)以及《Heavy Date》。切斯特引导奥登走进歌剧的世界,使奥登的事业有了新的方向,两人合作撰写多个唱本(libretti),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The Rake's Progress,1951),还翻译了另一些歌剧的唱本。

  在《平凡的生活》(The Common Life,1965)里,奥登讴歌他与切斯特的关系,这是一首动人的诗,同时也透露玄机,因为奥登说“每个家都应该是一座堡垒”(every home should be a fortress)。《自从》(Since)也写到长久关系和衰老问题,结尾自我调侃道:“我至少可以学习/和肥胖以及/小小的名气共存。”(I at least can learn / to live with obesity / and a little fame.)

  从1940年代的穆旦(查良铮)开始,奥登就对中国现当代诗歌创作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名作《悼念叶芝》(In Memory of W. B. Yeats)的查良铮译文更是传诵一时。然而,由于文化鸿沟造成翻译难度,题材不拘一格、亦庄亦谐的奥登还有许多侧面难以为中国读者所认识,比方说他诙谐甚至不文的轻体诗(light verse),常常在望之俨然的表象下发掘情趣,例如打油诗《美学的观点》(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以及原本只限于朋友传阅、自我揭短的《旁注》(Marginalia)《侧面》(Profile)《短裤》(Shorts)等。描绘口交的艳情诗《柏拉图式吹箫》(The Platonic Blow)实在过于露骨,以至奥登曾长期否认这是他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54 | 只看该作者
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女同性恋诗人萨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57 | 只看该作者
塞尔努达小传:被孤立的“爱”

  1902年9月21日,路易斯·塞尔努达出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8天后,在新生儿洗礼结束后的聚会上,依照西班牙的习俗,塞尔努达的父亲向院子里撒下硬币供观礼的孩子们争抢。当所有其他孩子都哄闹着扑向硬币时,塞尔努达家的二女儿安娜却没有参与,只是站在角落里看着。当时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加入进去,她回答说:“我在等它结束。”后来多年以后,我们的诗人从家人口中得知这个故事,他觉得姐姐的回答不是单纯的傻话,而是一种延续在他家族血液里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特质。

  在“二七年代”的诗人中,与塞尔努达关系最好的是加西亚·洛尔卡、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和马努埃尔·阿尔托拉吉雷。那个时候在马德里,他们经常会聚集在阿莱克桑德雷家中,一下午一下午地听洛尔卡弹琴唱歌。

  1936年夏天,塞尔努达即将动身前往巴黎,走之前他们几个朋友约好在家里相聚作为告别。到了那天,当天早上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右翼政党领袖卡尔沃·索特罗被杀害。傍晚时分,几个朋友在塞尔努达家一边谈论着上午发生的事,一边等着洛尔卡。这时有人进来告诉他们不要等他了,因为来人刚刚把洛尔卡送到火车站,他已经坐上回格拉纳达的列车。屋里的人都有些失望,沉默地坐在桌旁。后来塞尔努达回忆道:“现在想来,那一刻,魔鬼一定在笑我们。”——洛尔卡就是在那次回格拉纳达后遇害的。

  后来,塞尔努达在回忆录里说“1936年底到1937年初的那些漫漫冬夜,我在马德里,听着落在大学城的轰隆炮火,读莱奥帕尔迪”。洛尔卡悲惨的死亡从来没有离开他的脑海,甚至,在离开西班牙后的很多年里,他还是反复做着同样的噩梦:看见自己被人稽查和追杀。

  爱情并非塞尔努达诗作最重要的主题,他其实一共只写过三本爱情诗集,其他更多的都是对现实与欲望这对不可调和矛盾的思考。但他的爱情诗却拥有西班牙诗坛少有的勇气,因为他笔下所有的爱情诗都有非常明确的同性指向,他不懂得也不会去说任何除此之外的爱情。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同性之爱是受诅咒的,他只是觉得有被孤立的感觉。特殊之处不在于同性恋,而在于“爱”本身。

  1963年11月5日,塞尔努达在墨西哥城与世长辞。他当时住在也是“二七年代”诗人的阿尔托拉吉雷家。女主人、也是诗人的孔查·门德斯对他生命中最后的画面有过一段非常细致的记录:“最后几天,仿佛冥冥之中有种力量让他变得不像他自己了,他开始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家人,给我们看照片,他变得很热切,很想交流……大约是第二天早上6点,他死在自己房间的洗手间门口,穿着睡衣和拖鞋,一只手拿着烟斗,另一只手拿着火柴。”

  (摘自汪天艾所写的塞尔努达小传)

  塞尔努达的诗

  《致一只精灵的谐谑曲》

  离世之前
  你,这全无美德的世界
  我不求你更多
  只要一小块蓝,
  在空气里,在我心里。
  对财富和权力的
  野心都给别人;
  我只想和
  我的光我的爱在一起。

  ——塞尔努达写于1962年(去世前一年)

  译者小艾

  (记者 姜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58 | 只看该作者
在1871年的9月,17岁的少年诗人兰波手执保尔·魏尔伦的书信,来到巴黎。此前,魏尔伦读过兰波的一首诗——《醉舟》,惊为天人。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是一场旷世恋情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诗人之王”保尔·魏尔伦爱上了才华横溢、小他10岁的诗人兰波。
这是一场为世俗所不容许的同性之恋。两人同居之后,生活挥霍而放任,酗酒和吸食大麻,都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行为为巴黎的文学精英团体所不容,而兰波的恃才傲物更是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在这一时期,兰波创作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诗作,他的诗歌成就甚至超过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
1872年,魏尔伦抛弃了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儿子,带着兰波,私奔到伦敦去了。不过一年之后的夏天,两位恋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发生争吵,暴躁的魏尔伦掏出手枪,向提出分手的兰波开了一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兰波一怒之下,叫来警察,魏尔伦被捕。




被捕期间,魏尔伦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
1875年,兰波和魏尔伦最后一次在德国相遇。此时的魏尔伦已经获释,并被迫皈依了天主教。这个时候,兰波已经受够了早年的放纵生活,基本放弃了写作生涯,而是开始从事一些能够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他开始徒步在欧洲大陆旅行。在这段时间,他没有再和男性产生同性恋情,而是和很多当地的女性相恋。
魏尔伦回到了巴黎,他已经众叛亲离,只好去乡下教书度日。魏尔伦后来东山再起,回到巴黎,成为那个年代的“诗人之王”。好景不长,这个自诩为“受诅咒的诗人”又过起了酗酒放浪的生活,最后在贫病中死去。
兰波死时37岁,魏尔伦死时52岁,都算英年早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6:59 | 只看该作者
摘自<一百个最有影响的同性恋>作者:保尔.鲁塞尔
  ==========================================
  毛姆还排不上号,呵呵.欢迎补充.
  ========================================
  1. Socrates,苏格拉底
  2. Sappho,萨福
  3. Oscar Wilde,王尔德
  4. Walt Whitman, 惠特曼
  6. Gertrude Stein, 格特鲁.斯坦因
  7.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吴尔夫
  8. St. Augustine, 圣.奥古斯丁
  9. Leonardo da Vinci, 达芬奇
  10. Christopher Marlowe, 马娄
  11. 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12.. Emily Dickinson, 艾米丽.迪金森
  13. André Gide, 纪德
  14. Michel Foucault, 福科
  15. James Baldwin, 詹姆斯.邦德温
  16. Hafiz, 哈费兹
  17. Byron, 拜伦
  18. Petronius, 彼特罗纽斯
  19. Jean Genet,让.热内
  20.Tennessee Williams, 田纳西.威廉斯
  21. Author Rimbaud兰波
  22.Paul Verlaine,魏尔伦
  23. Willa Cather, 维拉.凯瑟
  24. E. M. Forster, 福斯特
  25. Christopher Isherwood,克里斯多夫.依修午德
  26. Yukio Mishima,三岛由纪和
  27. Allen Ginsberg, 艾伦.金斯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7:00 | 只看该作者
 28.Lorca,洛尔伽
  29.Thomas Mann, 托马斯.曼
  30.Musil, 罗伯特.穆齐尔
  31.Firbank 费尔班克
  32.Mikhail Kuzmin 米哈伊.库兹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7:01 | 只看该作者
34.Stefan George 斯蒂凡.格奥尔格
  35.Amy Lowell 艾米.洛维尔
  36.Hilda Doolittle 希尔达.杜丽朵
  37.Jean Cocteau 让.克格多
  38.Sergei Esenin 叶赛宁
  39.Hart Crane 哈尔特.卡莱恩
  40.Wystan Hugh (W. H.) Auden 奥登
  41.John Ashbery 阿什贝利
  42.Euripides欧里庀德斯
  43.Jean Baptiste Poquelin Moliere 莫里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1 19: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