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阿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一个民族的血脉里行走——有关书法的诗歌同题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44 | 只看该作者
寒食帖
——应武汉张兄提议,与数兄同题作寒食帖。因赴兰溪耽误两日,匆匆数笔如下,忝列众作。




雨色暗黄。路遇黄州的寒食
逆着风向只为湿透一贴行文
与佛印语苍生。杖行于北宋
他乡,被反复设在纵酒之处




墨迹行走于思绪,跋山涉水
冷却乡愁,劝住了一涧鹧鸪
苦笑的人世间,能醉到几时
四十里的山路铺向鹿门辋川



——2016年6月20日于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41 | 只看该作者
《临帖》
作者:蛇珠

一帖<寒食>
让腻人的仲夏
不再舞爪张牙
墨香来自寒宋
过午的斜阳都不能把它溶化
一笔恃才的孤寂
一笔谪居的凄迷
还有一笔岁月枉失的叹息

为官
那是多大的铲刀
民脂民膏任尔挥耗
你却闲来一蹴
寒食稿
让今朝的父母官
何颜再见江东父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6-6-20 21:57 | 只看该作者
诗书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3:35 | 只看该作者

作品简介编辑
信息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名称】祭侄文稿
【作者】颜真卿
【年代】唐代
【书体】行书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8.3厘米,横75.5厘米
【字数】23行,234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1]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谓:《祭侄文稿》“书之奇绝,论者以为《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2]  颜真卿公元758年(约50岁时)所书的《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作者约50岁时)、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书于公元1082年作者约45岁时)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且均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曹宝麟谓:“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推崇世无间言”。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3]
版本
《祭侄文稿》传世有二:一是停云馆所刻祭侄文稿,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跋,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相同;二是墨迹本,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祭侄文稿》定当以鲜于枢、张晏跋尾本为真迹。[4]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谓:“明文氏《停云馆帖》所刻一本,与此不同,当是伪迹。”[5]
创作背景编辑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6]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4: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兄弟支持。夏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9 | 只看该作者
弘扬正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2 00: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