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法 于 2012-7-29 06:23 编辑
6 r4 q" U) V* v' V
4 f) n! a: C0 G* I【本网诗评】(夜1969专题)《诗歌培训班》同图征诗002期作品展示(含群组成员点评)4 r) n; c% g( e! Y1 }' L: Q4 y3 D
本期活动图片:加那利群岛上的杜松。
# y0 q `' M1 s J, F 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海岸(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由大西洋中七大火山岛屿组成。由于岛的地理位置和信风的影响,岛上的杜松生长形状奇特而世界闻名。 . f& D+ X5 ^/ i$ E O9 U
! ]9 ^" n2 G* |6 Q. e* D
活动概况介绍:
8 j, \5 B/ G/ H% g7 Z/ p 《诗歌培训班》同题征诗002期活动征稿于7月23日20:00截止。至截稿时止,总计收到17个作品帖18首作品(其中一个作品帖为流派网编辑顺其自然作品,)2个跟帖作品(019#招小波作品、020#鲁山作品,请注意下次按规定发帖)总计18名诗人的20首作品。: Y0 z. }0 a2 b- w3 L6 P
点评环节于7月28日20:00截止,共收到念旗、张运江、水木、盆盆、夜1969、海边边、彭武定、金陵一片云等8人的9篇创作小结,收到群组成员夜1969、金陵一片云、豫姝三人的完整点评,张运江、西湖以及盆盆的部分作品点评。
O0 P; C1 O6 z% p G7 |" t2 e 对以上按照活动规则,积极参加点评及总结交流活动的成员表示感谢!希望群组的创作与交流活动,能够推动大家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进步,同时也欢迎更多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 Y( b, Q/ w4 z) Y/ t 现将活动所收到的作品及相应点评发表于此,鉴于水平关系,谬误之处难免,希望大家不吝指出,多多点评交流。
( q( Y8 R4 C4 m. l4 v! L8 u! | (以下作品及相应点评按照发帖顺序排名)$ g" F/ |. \8 I# o9 }" J& B5 J
: F! X1 S# S g" p' s
001#:念旗《生命之重》5 W2 s$ R3 F0 y- R/ z
; J! o& P* F0 h9 t
风的肆掠浸透到了骨骼7 N. P" U- Q# y! i* L9 ?
只有翠绿的头颅尚在昂扬 h, X/ [1 L: | E
我不想在呻吟中倒塌2 v. z8 B- E3 {8 y' \
最终却6 R& h0 f- r" P; K; V2 D# x
用匍匐在地的方式% ^8 ?' x! d" c |0 O: `1 }8 P
与生命告别
z' M! c0 L0 Q) K, z" f% G
0 E' ]/ p! ^7 u0 F6 u" i生命之重,已无力负荷
0 n- b5 R" i$ Y# i我始终与空气 ,阳光,和土壤
7 j' A x1 o$ o" w1 K6 m! z不离不弃$ w5 ~: ^! \% [5 S ^
可土壤的变化,让我绝望! ]! E/ P6 d7 `" V ?
; I5 `! s+ s( p* j请允许我,用不堪的形象告别% J8 Y0 }, _" \' A5 ~
以这样的形式完成千年的修行
% w# t! V+ \" a$ c Y9 Q7 h也完成一次沉重的生命旅行: X1 p: j7 [" O: _
( J0 F" e! v F8 _7 g2 L
【作者创作小结】我写001#:念旗《生命之重》主要是从环保的角度去写的,想表现出一个生命的凋零,是因为土壤沙化,气候,人对自然的掠夺等造成的,在我眼里,生命是平等的,我以一棵树的语气,告诉大家,珍惜我,就是珍惜人类自己。】
# l4 r/ ]* ?1 i- S: X1 e1 P$ Q* S; d* G8 B1 D* R: Y
【夜1969点评】首先要说,这首诗以“告别”为主题,悲观主义色彩浓厚,全诗弥漫着一种行将就木的死气——虽然作者努力想以诗化的语言去描写它,给它涂上一抹亮色。作者的主旨可能是想要以此表现出生命的悲壮之美,但是由于火候把握以及表达上的欠缺,最终导致作品笼罩了一层宿命式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是非诗的。生命之重的主题,在这里好像有点写偏了,虽然诗中也有一些精彩的表达,但难以支撑起主题。. Q* O; h& X. Y* y
【张运江点评】崩塌的生命,在绝望中发出最后的叫喊,是对生命之重的诠释,只是略显不够深刻。个见,如有错误请见谅。
; K: y5 a/ ?. y: m0 H【金陵一片云点评】念旗这首读完的感觉正如诗名----沉重。可能是想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但个人以为对图有不贴切之处,毕竟图中的树有盎然之机,尚有生命的存在。
( C/ R; H0 k# N& _, w【海边边点评】这首诗的立意不错,作者是从环境遭到破坏,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创作的。突出了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类,以及植物的生存面临威胁。整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但叙说的成分较多,没有突出诗意。个见,问好念旗,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0 M r" U% m) r# G, s, a% i
【豫姝点评】第二节虽然关注现实,感觉有些关联不紧密,个感好像不要也不太影响主题。
2 U+ t8 l! }: J
5 ?! \- u/ {! \; ~& v4 S! s002#:张新文《吻》; ^0 A+ D& s+ ^7 y0 w' H
/ v" B6 V; {( |# Q; Q$ ^我以为
" k5 C% l# N, m+ t不是狂风把你吹倒+ W) |( b. O- _3 @9 t
而是在某个夜晚 你
0 R5 m4 X6 X9 l; d! Z$ y突然醒悟9 K5 t$ C2 G$ W7 Z3 Q5 d/ [
纵然腰骨折断 也要# e3 e; q) X3 Q7 |0 k* U3 O
靠着尚存的血管 筋脉
0 Y3 t _# G) W以及不变的信念7 D# c( U& M0 z7 D7 ]/ V4 P/ S
用你那颗虔诚的心 G' C0 d9 X, q9 a7 Z: l% Y
去亲吻一次大地, r9 k+ S9 J% E5 k2 Z: U
感恩的泪水; A) F$ p2 V0 R. R7 S9 D8 f3 A
汇成了脚下湛蓝湛蓝的海
- A% L( o8 b. D& C' l6 z0 g
" j% |1 Q6 t b% J'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切合图意,立意奇崛。诗人抛开了图片背后的因果探寻,而是以感恩为主题,以不合树木生存常规的俯身之“吻”和“感恩的泪水”,抒发对生生世世养育它的大地母亲“虔诚的心”,可谓深情。: w) X: H7 D: D- s& p
【张运江点评】主题内蕴深刻,树木对自然的感恩,尚可让它们亲吻大地,展现了冥冥中自然界的温情一面,(个见,点评如有错误,请见谅)。, V" l; D5 B3 v
【金陵一片云点评】诗如名,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着浪漫的气息,犹为喜欢末句。
* o/ z8 Y+ S' L【豫姝点评】立意不错,但好像有些散化。
& ^; v, a: V& r: [) E. Z: s
- v D" c* b8 U3 k* }003#:蓝向前《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3 s0 @2 C7 h% y! Z5 W% y3 P
2 }+ [2 N6 e) ? }# Z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 c% V! t4 p" s' B
看黄沙落日% ^' L4 } N+ P8 y, I" }# w
做大漠最忠诚的子民: y1 Z$ F* @1 u/ G
做苦难的行为大师
. i8 Q, @/ k( k. \4 }7 }风沙雕刻了灵魂* P$ k G+ f2 t7 o+ G7 r e
树洞困住了时间
+ N$ z! b, D; O- p8 v/ ~- d u6 l6 l借助太阳,沙石,干旱凝练出虬须和铁骨
+ z' O C2 @5 p4 L5 b& P; Q把沧桑作为一种艺术
" }' A% m* g( m/ S. W D# h腐烂软弱$ J! j6 }: M. o1 B! h. u8 g
郁葱的头颅昂起来
3 w4 u+ o/ {2 j, k6 j2 Q" \$ s+ Y9 F! u即使成为枯枝也要无限接近蓝天和白云9 ]; U; r/ t8 N
% \/ k1 \$ R) R- K7 P
【夜1969点评】此诗紧扣图片意境进行延展,生发出众多个性鲜明的意象,耐人寻味。缺点是:语句和意象衔接需要做些调整,尾句提神之笔有点弱。6 ^! A* y# ^* C$ r5 e* c7 @# c9 M
【张运江点评】一颗挺起脊梁的树,即便是弯曲的生命也要无限接近苍穹。欣赏,问好。
}( W9 I! K: h0 a5 Y+ E: X( U【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觉得有一定的“气”,读来感觉出一种真性情。
) I% r) L3 u' V2 {* V【豫姝点评】生命的颂歌,意象也足,表现形式似乎单一,缺少变化。) E& v9 D9 j: [; x" \! S& P
4 o! J& M' Y, o: g: T
004#:张运江《弯曲的脊梁》! {9 ]" r g2 z" R, S! w7 Z
% M) Q; m) B# o9 U3 W& B; f2 F弯曲的脊梁是人后的孤苦7 O# T" N' D! }( D$ J, F- F3 d1 Y$ Z
伶仃在浩瀚的寂寞之海
t' o* o! Q, Q+ \& D/ M7 \! M% s错误是遥远的蓝天. e) Z4 O2 T H# e; I" F
当做一片浩瀚的希望
" D' o- K' x7 M期许这无情的生命7 L' Q- m0 F2 \( r
画出情比金坚的爱恨9 c6 G/ D$ q- C
我也用力去亲吻
/ \" p& O, ^% }" g让大地去知晓( e0 z! r9 B. ]+ s% N, R, f
我的疼痛,救治我的脊梁4 q1 G! \2 h* Q e9 i4 f( ]8 B
阿拉坦托娅,那金色的霞光, Y$ }* c$ A- Y% j
1 j m0 `' F: Q, i& A: O
弯曲的脊梁是生命的淳朴
* o7 w. T3 b+ z" N b& f% I1 g逍遥在蜃楼的希望之辉
' B- o0 F- e% @! T& O$ a流云是拨动的琴弦
2 @' f- t$ _, f' l) V5 J诠释碧海蓝天的忧伤: [: |; _- L1 a. ^. U
不如是虚无的生灵3 e) D9 }: f4 Z @- O( z
描绘白云苍狗的浮沉
' P5 k0 K' Q8 F$ Q) P& X就弯曲我的脊梁8 p' u, d* Y1 V0 o2 X6 K% E) K
向苍穹去呐喊* K2 `8 H% Z6 n9 R2 d
我的脊梁,我弯曲的脊梁6 k/ z1 R+ w( F5 M A+ _) Z
阿拉坦托娅,那金色的霞光8 k% E9 F! F, F5 I3 b3 I
: D8 z5 K& E5 E \* t R【作者创作小结】看图,我看弯曲的杜松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把他与人相对比,用人的个性来赋予杜松,从这个点展开写作。其次我对于现代诗歌用韵还比较差,我的诗歌在气势上也略显乏力。! e% y- l9 a- ^& G: q2 l" x
* k8 F# A( T' w$ p6 Q- I
【夜1969点评】张运江的这一首作品,明显比001期的那首丰满了许多,两节之间的情绪递进流畅了。其特点还是拥有完全一样的结构模式,每一节的句式完全一样。这样的结构常见于国外翻译作品中,国内的人采纳的好像不多,这是一种谨慎的抒情,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力的精确表现。为了保持这样的精巧结构,最容易在内容方面出问题——这首作品中就有许多流俗的抒情,作者还需认真体味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断打磨。
. T! J9 K, ~' Q, S- q【金陵一片云点评】很整齐的结构。但实在觉得“错误是遥远的蓝天”不好理解。
* {8 z, h& b5 V* w, A% s. z【豫姝点评】整体立意好,最后一节可再凝练,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d2 z' S( J/ b9 M& i c% j# ^
: w" n# T. [6 |! j; u1 e
005#:水木《树佛》
0 l2 g2 M: L9 `
8 a! W/ S, B: P! E/ w1 K: d! {1 _# u横卧顶巅。你% {8 q8 Z" M7 p( Q" X0 |7 W& |
是得道的高僧
5 {( E. g4 U4 ^枝头簇拥的绿叶
2 b4 M. O. c) e {( D, I5 g5 f是根植厚土修成的正果# ]! g7 U6 q# V: D8 x) L
" ?: H: p5 h" ^# ^ s3 G
放低姿态。任
6 y0 J+ S( U% p. n" r2 \岁月的年轮千转百回$ ? r; ~0 ?( d e; b: V X
悄然绽放智慧大美
# T6 L2 E3 o/ ?7 V; [6 B, ^* O一棵树,倒地成佛
' U$ G' B& D5 C0 V
* B: r+ J. E" \ g; p0 V3 R# E+ S【作者创作小结】看图,直接的冲击是生命力的顽强之美。静思,联想到卧佛的淡定从容之美。围绕以上两种感受,开始构思。在各位老师、朋友点拨启发之下(原帖有点评,就不一一致谢了),反复琢磨而成。欢迎众诗友继续指点。问好!
) J8 Q8 V2 C6 E) D- b! V/ b# R' p# t. ^' h7 \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扣图,主题、立意均不错,出人意料,第一节的描写也很给力(小瑕疵:“顶巅”一词似需调整),但是第二节有点力不从心,意象语句间有点混乱(这种情况下要么需要进行意象的删减,要么需要进行意象的充实),弱化了整首诗的内涵。明显的疵点:“放低姿态”一词多余,“千转百回”需调整。) q; R7 l: a( ]4 u- l
在我的理解中,第一节就已经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高潮,那么接下来第二节的写作难度就大了许多——这也是作者在第二节出现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小提示:可以从“高僧”到“佛”的递进关系上面做文章,进行适当修改。% I, @, L0 w: ^9 r7 S6 |
【张运江点评】有一种炸开的感觉,立地成佛、倒地成佛,欣赏,问好,(个见,如有不慎之处,望见谅)第一节有些单薄,让整体的文字排版美感有些差,有时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j# M* j$ h) y: _
【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印象蛮深,不仅因为名的引人,更因为对第二节的喜欢。个人觉得第一节欠缺些。, @9 P& f% P8 v$ b9 e
【豫姝点评】立意好,可再雕琢。
I+ b* Y3 q2 M9 C9 x7 w9 S& e: {【西湖点评】诗意最浓,信息量很大,语言很流畅,升华了原图。% C. z" p6 U7 Z. B* E
$ l# t# y. Z5 h3 Y; j
006#:寒雨《激情燃烧的岁月》
3 s' Q7 N' o. U( M1 @: R" C) w2 p0 v% l" L: I/ Y: z) u
老松 站在这里
6 _( P4 e2 w' m' l/ y9 |+ ]像脚下的土崖一样敦厚2 ~; x+ K9 x% h
佝偻的身躯是流动的河
4 H! K- W/ t& }7 k# D4 q% ]/ r挡住行人过往的目光
6 A6 f7 ^% h+ h/ Y8 c枯干放射根雕艺术的光芒6 f* P. {# G- C8 _+ D/ ^+ Y. b4 H
枝头依旧歌唱葱郁的春天
! y: q" k$ ]' M% k+ a& y* }
# |- D$ q, Z! X: m, m8 n1 z激情燃烧的岁月
$ Z6 m" \4 A* w宁肯向自然低头 也不向命运称臣
+ x% d, [) @4 X& ?* C我疲惫的眼睛 看见: e# M: }7 m0 m* x' i, s
鸟儿安详地- s- _7 a' I! R( d
在你浓荫里筑巢 孕育
m5 w2 w3 x+ F6 m: n* s: k- y, B9 P
你点亮火炬 挑战自己
0 h# [1 E3 T' E2 ^5 W生命长寿的秘密在于
; e" Z& _ ?- V! z% Y' c" [# Z( v微笑着面对风云际会
3 [0 B. D, Z9 N0 W* H从你胸前
0 P7 z8 T; R7 J1 N8 ~' A, s我摘下春天永恒的铜钥匙 R2 H' X/ T1 s$ l0 ~
愿 我通红的手指能与你9 Z# X4 i* p) _5 a$ z
绿叶背后的脉搏 产生共鸣 0 ~ h2 V* i/ S
感受你春天不灭的精神( w% x1 D' J$ @
8 C9 Q1 [# a9 D5 [+ R6 X! N【夜1969点评】这首诗的描写和抒情都比较顺畅,但是其间有些意象、语句之间存在问题,使得这种顺畅如同无根之云一样,经不起推敲。比如:“宁肯向自然低头 也不向命运称臣”,立意存在问题,导致与全诗积极向上的精神不符。又如:“你点亮火炬 挑战自己”的表述方式,与下文的沟通存在障碍。收尾时以“愿”开头,将自己剥离出了诗歌主体以外,弱化了结尾的提升力度。
, R s/ V2 ^2 p" D& L; r; A【金陵一片云点评】觉得写得比较完整,既能贴合图画,又有所展开,欣赏。
. I$ L6 T9 s* b5 \9 t) x【豫姝点评】后半部分不错,前半部分有点散化,全诗可再凝练。' R9 i; M8 |0 G
6 p' |" ]( L; X( l( `! O
007#:寒雨《以根雕艺术的形式 醒世》
" F3 F: A4 @5 v9 t. d+ ~% t6 {
9 Q. B3 }" Q( O' f0 z又刮风了- ?, O1 a& R- J: O
苦涩的日子
. i* y4 {% ~$ a往裤腰里干煸
9 ?8 h% S# x; S8 E) U) u0 B# j0 X" h$ N. J& `) o
河 真想问你: m* y4 a6 ?" M5 y1 h' o
黄昏时分
# S- V, H7 B* e% X) q; X" e0 G8 g. @可否给我松气的机会! r" j% E# x0 m1 {. p1 C
! P5 N5 `* M: l8 W! z4 s9 I3 P
嗯 潮汐替你回答
~. s, P$ c7 k1 M& c+ W( l5 Y规律不可违背2 t9 ^( Z8 n4 ?
你只能谨遵法令 躬身吐秀
$ G2 r z' q! e* E$ ?* t+ k' L1 Q+ T( \6 n
这是谁的王法啊
( n4 s7 o D, w* k, c. q剥去我的外衣 裤衩
& t: Q3 r2 I$ }催我以根雕艺术的形式 醒世
3 y* w. ]! z% u( y7 f# m珍惜生命中的水分, z3 J: d9 k% A5 Z- a
" J0 C3 {: A7 g8 Q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与上一首完全是两种风格,“往裤腰里干煸”“这是谁的王法啊/剥去我的外衣 裤衩”等句子似乎又重现了寒雨在001期里面的文风。结尾两句不错,很提神,但是前面的铺垫明显有点随意了。7 g3 Y7 J! ]1 J4 C) ^5 }; y( ]6 k6 e
【张运江点评】可否给我松气的机会--<改>--可否给我松一口气(个见,调一点小毛病啊,哈哈)。
1 I( |9 t+ c9 j$ h2 m$ n2 b! f【金陵一片云点评】有一种调皮活泼的口吻,唯觉“干煸”一词用得似乎不当。1 |, C& S9 |: Y- _( [7 R: m
【豫姝点评】这首立意出新,再雕琢会更好。
' O) f+ U7 G# m6 y
' @* ~1 ^4 B0 d( p008#:西湖《望海松》9 G; J' [3 k- Z9 g# C
1 i/ f, c/ @9 P" Z3 ~8 J
人们说要站如松
8 Q0 ~7 X0 q' Z# M3 N. W: y: o你为何被雕成这样?
5 x: g6 a& o# G( U, I4 j斜撑在那里
* o" Y% w! s# S8 y4 W" h3 c扎根在孤独里! e/ O/ ~, a1 D* I9 {+ U3 F
汲取* n3 S F9 l% ]8 q7 f& B. L# I7 s
: B* y! ~, y3 O. f* Y; D' [
其实你也想昂首挺胸啊* K3 Z8 \# X- |- j8 I* Z
但是迎着怒涛和狂风1 N* s1 Q6 ~3 z( m( P6 Y g" @" [
为了听清一种声音, v8 G3 @4 `0 D7 w6 x! n% c
你只好弯下身子6 Z; X9 x8 M% n- P4 j
1 k6 X2 R3 ^. g+ w! z九百年了7 D, I/ D( C3 l {1 l; {" }
是谁把你带来这里?$ d! \/ Z( O/ V5 S$ q
——临海的岸边8 W) }9 H; Z2 |' G
你的身影一天天/ H2 N( j' w. T, E8 M* [9 J
被涛声拍碎3 m0 z( n9 p% m/ }" D r" J
3 P2 D( w5 J3 x我知道,九百年来
2 Z; a4 T$ y7 A8 q6 R9 _$ z你都在谛听——
* R W6 ~( M6 T我无声的呼唤5 v" \* ?$ I- e f) }! m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
& v" P3 F& f6 ]! k/ ~隔着遥远的思念; E' }7 E7 g, C1 D3 x
9 Q; ~; m( C, i: }【夜1969点评】这首诗紧扣图片内容而展开,立意不错,屡有精彩之笔,如“斜撑在那里/扎根在孤独里/汲取”,“为了听清一种声音/你只好弯下身子”,以及后文的从容展开。收尾的意图能够看出来,是平中见精神的,但是在表达上面稍稍有欠缺。文中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前后关联不够紧密,略嫌拖沓。
. K7 W2 t7 b9 @9 y- ?% e( w3 ^9 ]【金陵一片云点评】很特别的解读,和诗名特贴切。
" I9 b7 u! W9 A0 B) Q+ `【豫姝点评】这篇感觉有些散化
' v9 M$ g: C+ h5 B7 f8 e- @! O0 q1 T$ E1 B4 i# {) Y
009#:盆盆《恰好》8 U; M0 m% A8 j
: a5 k4 g8 {8 C
对!我是驼背,
! c; x) o$ h# E( y已经一千年。 U8 L b2 ]1 y; F2 D
( M; Z" y2 ?/ g6 d9 e8 X+ o就以这个姿势——一个尖锐的角度,
1 x1 A8 B! [- D! F背离了最初的愿望。- b6 M q$ H4 |
2 y7 ^! G1 C4 f2 l
呵!恰好,
/ ]' O! E. G; z2 e) g7 w整张脸都能
3 d5 y# w, s( \面朝大海。
$ X) o8 R, {1 A7 [$ Y! J8 _8 Z3 l" D( u |1 [( k; L' O( H9 T
【作者创作小结】乐观!是我想向大家表达的意思。
" f/ _: [ X/ t8 C* R2 v0 }2 A3 `6 @5 W" d+ o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切合图意,立意奇崛,更难能可贵的是:语言干净利落。以第一人称角度切入,叙述上更有优势。而看似平淡的结尾,其中包涵了一种泰然、平和、宁静的态度,也蕴含了众多的变化与可能,不由不引发读者思考。" o7 r! @. f. h! B, X) t
【张运江点评】这个像爆炸一样,就是《恰好》。! _! Z! v% m4 l( _ q) L2 {& C
【金陵一片云点评】言简意赅,欣赏。
) n9 ]0 ^5 f( V( w( S# R【豫姝点评】小诗,立意和行文都新颖,可再雕琢。
$ q+ Q) n7 i( G8 G, _; e8 M+ @# J【西湖点评】在语言上张力很足,气势高涨,已不易修改。& T4 O B# K) m& b! ?5 q; I0 s1 u
+ S6 }& j9 _. K+ D
) t5 \( W% s M- |' J0 `+ f V
/ J- `, p5 ]; ]% ^
7 Y6 T; G" l, C4 \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