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17-2-5 18:24 编辑 : t% M1 `( V+ [' @1 n. U
/ o+ J& }2 J9 t9 e+ f- z& m
+ K) e. l% N. M山上山下9 v9 \+ Q f6 w. F1 `! [& S, D
- D" Z5 x, v) \+ v作者:古石2 _( c3 Q" w" l: \6 c* h q, ~
" Q5 e+ a( n1 } B这么多人3 [9 c/ [# L: C1 D, ^& G
从山下走向山上
. Q8 o# E& Q+ S. ^又这么多人
% b6 e5 C" c; m从山上走向山下: |$ n. u+ O1 i# P
3 @* a @( j& E: U, u山上——
- i* u" i0 b* A5 t寺院 白云 清脆的鸟鸣……9 q4 L5 D* Z8 ^, W4 }& b! j$ p
山下——) G/ x' @" N0 k' r" c L- I. U! z O
楼群 汽车 闪烁的灯光……6 S& g* ]! o7 s& g& W8 m
; H/ W# n0 _9 i* [7 [4 _
风在吹
# F, e1 Q+ t! w$ m- u# L风一直顺着时光在吹啊. w g1 Z+ N+ _0 C/ q: `/ C
吹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2 }/ w5 x1 g9 O/ `- N+ A. I4 o8 I) V- ^- o
2017.1.25
& n$ H% T* t% q, n4 r) F& F' ^, y( E; C
林荣读诗:, ^4 T' E' B: z- A7 i7 c9 N& g Z
, y' z2 U- O. u. U$ D) |& b3 L 我注意到诗人古石的写作观点:在呈现中消隐,在消隐中呈现。赞同这样的观点和态度。细读这首《山上山下》,我以为正是诗人对其写作观的有效阐释和自觉实践。总体来看,该诗的第一节、第二节是对众生现实图景的呈现,而最后一节无疑是对上述呈现的“消隐”,当然这里的“消隐”是诗学意义上的,也是富有禅意的。& g. Y6 g, Y( s
- a. Q; w9 D7 H3 j$ j) p
诗人江晓帆为此诗的推荐语写得很好:芸芸众生从自然之景象(佛)到人为之景象(俗),又从人为之景象(俗)到自然之景象(佛),忙忙碌碌———神马都成浮云,终被风吹雨打去(古石禅悟了)。可以看出江晓帆的阅读是很用心的,为这首诗遇到了用心的读者而高兴。鼓掌!
5 y: R8 V/ @+ j" p% O: s0 Z9 U! V: |3 z: Y* y3 z# s
关于这首诗,我也深有欢喜之情。不妨在此我再赘言几句。第一节,不仅仅是对芸芸众生现实生存状况的动感呈现,更富有钱钟书《围城》的感觉和意味。山下的人想上山看风景,寻清幽,觅静处……而山上的人又在向往山下的人声与繁华。当然这里的上山也好,下山也罢,读者不仅仅可以理解为本意上的上山或者下山,也可以理解为生活、生命的不易,坎坷、曲折乃至起起落落,其中的酸甜苦辣、心血付出唯自知。
: K2 K* v7 i: i U5 C+ ^3 h# p" r Q. u
此诗的第二节,相当工整,整齐,体现为诗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的态度与观照。尤其是最后一节,浓厚并延伸了诗意,禅意显现。无论上山还是下山,无论山上抑或山下,都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都是自己要经历的“苦厄”。当然,对于一个注重自性修为的人来说,山上的寺院、白云、清脆的鸟鸣与山下的楼群、汽车、闪烁的灯光,在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已然别无二致,一切都归位于祥和、宁静的,一切都归位为“空”。) a3 E" U: P& r# o. D
% i! V3 [% v9 s; v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啊,“风一直顺着时光在吹啊,吹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而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生命过程即是生命意义的本身……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