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的郑西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23: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热播剧里的郑西坡
我感觉怎么好像
网络诗选的郑正西呢
都姓郑,名字里都有个西字
而且郑西坡也是诗人兼小干部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外貌很近似
《人民的名义》是最大尺度的反腐剧
而郑正西是最大胆的诗坛反腐者且屡屡向中央举报和反映情况
我觉得这绝不寻常,这里面大有文章
有可能中央或某导某编剧已经注意到郑正西了
就以郑正西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郑西坡
我觉得这事真的很像真的
不知各位元芳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4-7 00:17 | 只看该作者
郑还有个人叫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08: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两只老虎 发表于 2017-4-7 00:17
郑还有个人叫成功

郑还有个人叫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4-7 12:41 | 只看该作者

他不是汉人也不是满族人他是回族人他的真名叫:马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4-7 12:43 | 只看该作者

▪明朝历史事件▪2009年罗嘉良主演大陆历史剧▪2017年拍摄的电影▪2008年出品动画片▪电脑小游戏▪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
收藏
19169
4838
郑和下西洋 (明朝历史事件) 编辑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1-7]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8]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10]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11]  、“国用充足”[12-13]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中文名 郑和下西洋 外文名 Zheng He's Voyages 次    数 7次 船    只 一次200多艘 船    员 一次达2.7万人 使    节郑和、王景弘等 起止时间 1405年—1433年 主要人物朱棣、郑和 出发地 太仓刘家港、长乐太平港
目录
1 背景
▪ 政治方面
▪ 外交方面
▪ 贸易方面
▪ 文化方面
2 条件
▪ 船队编制
▪ 巨型宝船
▪ 航海技术
3 目的
4 过程
▪ 第一次下西洋
▪ 第二次下西洋
▪ 第三次下西洋
▪ 第四次下西洋
▪ 第五次下西洋
▪ 第六次下西洋
▪ 第七次下西洋
5 结果
6 意义
7 轶事
8 其它
▪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 郑和发现美洲论
▪ 与西方新航路开辟比较
9 意义
▪ 促进海外贸易
▪ 影响马六甲海峡
10 评价
11 后世纪念
12 艺术作品
▪ 书籍
▪ 影视作品
背景编辑
政治方面
加强边防
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对明朝边境并不构成 直接威胁,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有人依此视为郑和下西洋有当“国际警察“之作用。但这些只是顺途发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动机或目的。郑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可证实此言。
皇位继承
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明成祖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对于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因为寻找建文帝。但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而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14]
明成祖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另一方面,明成祖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外交方面
西洋各国对于郑和庞大百艘巨舶及数万兵士,浩浩荡荡迫临其海域,当然会有小巫见大巫,战战兢兢之感。所以“扬威跃武“作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并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故“扬威跃武“不可能是永乐帝的“终极“目的。
其实,郑和的宝船每次都载了许多宝物,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并且许多国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明都进贡。这些外国使者来中国后,过些时间要郑和船送他们返国,并带回更多的“礼物“。所以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由洪武帝年间之几国,增至30余国。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永乐死后,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国来朝贡,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这共28年间七下西洋,等于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两年,故约有一半年月,郑和船队络绎不绝之中国至西洋之间。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呢?
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永乐年间确也利用郑和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所以下西洋当然有某程度中外两方贸易作用。但若贸易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宝船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万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设法用最少的船员,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间做为载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润。郑和船队与一船商船队是背道而驰的。故学界所习用“朝贡贸易”“厚往薄来“为郑和下西洋动机之说,是把“贸易“重要性过于夸大了。
文化方面
原为中国东南沿海区的妈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对郑和下西洋人员是很重要的。因为访问西洋各国有七次之多,妈祖信仰也借助此航行,传播到南洋诸国。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响至今的。但这些相互海事与宗教信仰之发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动机。
条件编辑
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
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明成祖朱 棣进一步对外扩展海外贸易,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地方支持:江苏、福 建等提供的支持
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 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15]  ,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永乐帝明成祖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16]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        哥伦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4-7 12:46 | 只看该作者

他在燕王争夺帝位中,为他立下战功,所以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至于朱姓那是国姓,就算功劳再大,肯定也不能赐予宦官的。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14: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不会是郑正西本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1 19:1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