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叙述,让诗意更有深度的呈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潜山安澜 于 2017-4-24 16:19 编辑

静叙述,让诗意更有深度的呈现
——浅析秋窗无雨组诗《收回远方的瞭望》的叙述特色

文/安澜


       时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伤。对于诗人来说,“人诗意地居住大地上”( 海德格尔),更多的诗意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已悄然进入内心,并由此转入对时间的思考。一回望,远处的时间里,依然有事物发着微微的光芒,朗照内心。秋窗无雨组诗《收回远方的瞭望》,通过生活中的平常表象,叙述时间里的“母亲”和身边人的生命经历,深度呈现了“居住”的诗意。这样的叙述,我愿意倾听,既然我们无法挽留时间,既然我们的“居住”还有诗意。
       落日。黄昏。“星子还没出来”。“母亲关上大门”,结束了“一天的冷冷清清”,而诗人一天的生活还没结束,看见了“盘桓屋顶的鸽子”,同时也看见了自己,和鸽子一切在瞭望,然后收回看到的一切。这首《落日》的写意,意象疏朗,意境开阔。为此,我更愿意把这首诗看作序幕,看作是母亲生活的时空背景。然后,等待诗人在自己的小屋,捧出一枚连天空也无力承受的“果子”,打开果核,静静叙述居住在内心的诗意。
       “落日带走西天最后一片光亮”,“我和七岁的哥哥”在外玩耍玩得忘记回家。记忆中的孩童时代,这样的情形于每个人都曾有过,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我们遗忘。而一直在瞭望的诗人望见了“站在高高的土戏台上”的母亲,她刚“田里回来”。那一声呼唤,让我觉得“黄昏所有的耳朵/都跑进了她滚烫的声音”。当少不更事的“我”和“七岁的哥哥”“摇着茅草花和叮在身上的苍耳/摸出河湾的小树林”的时候,“母亲一下瘫在地上”(《呼唤》)。多年以后,那一声呼唤还是滚烫的,母亲那“瘫在地上”的情景,一直让“我”自责至今。我为这样的场景而感动。
       诗人通过这样的静叙述,唤醒沉睡的自身。亲情一直都在。诗人在这样的叙述中完成了诗歌的抒情本质。这种静叙述方式,就是诗学上提到的“冷抒情”,或反抒情。
        这样的叙述,不同于其它艺术样式中的叙述,也不同于一般简单而客观的陈述和描述。
       “在处理情感的表达方式时,不再单向度地倚重抒情的力量,而是同时借重叙事的长处,辩证地处理抒情与叙事的关系,让诗性表达在多元共生的状态中完成。”赵金钟教授在《论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叙述策略》中,对这种叙述方式进行了肯定:“冷抒情成了叙事性诗歌写作中的重要修辞策略,它常常给诗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力量。”

母亲磨刀,磨着磨着
就眯上了眼睛
镰刀鼾声里静止,寒光闪烁

磨刀石上的水锈,画出烈日下
稍纵即逝的沟壑

我们不敢出声,这片刻的休憩
对母亲已属不易,
她麦芒扎了似的激灵一下醒来
居然像做了香甜的梦

母亲没有午睡的习惯
她把自己当作镰刀,反复打磨
磨出骨子里暗藏的锋芒
完成一次次谷禾与土地的别离
——《磨刀》

       诗人继续在叙述,静静的。我不想对诗句做或深或浅的解读,还是回到叙述法式上来。“母亲磨刀,磨着磨着/就眯上了眼睛”,“ 磨刀石上的水锈,画出烈日下/稍纵即逝的沟壑”,“ 她麦芒扎了似的激灵一下醒来/居然像做了香甜的梦”。这样的静叙述,有着油画一般的色彩,读到深处,情到深处,母亲的勤劳、疲惫、坚韧以及收获到来的喜悦,跃然纸上。再深下去,诗的最后一节,母亲那“骨子里暗藏的锋芒”,照亮了时间现场。而这时间现场静得不能再静,母亲的热爱和沧桑,尽在这“此时无声胜有声”。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读到这,我获得了“忘言”的诗美体验。

腰病好些了
母亲种的豌豆,莴苣,大头葱……
重新占领菜园里的荒芜

得知我们要回去
她更起劲了,追着阳光松土
迎着风声浇水

她侍弄的菜
不顾将被摘走的疼痛
人来疯似的绿着
——《菜园》

       同样的,这首《菜园》仍然叙述的是母亲,菜园地里的母亲。“得知我们要回去/她更起劲了,追着阳光松土”,仅仅一句,就把这样最寻常不过的生活细节掘出了诗意,“她侍弄的菜/不顾将被摘走的疼痛/人来疯似的绿着”。这不是一般的叙事,绝对是抒情,只不过是叙事是明,抒情是隐。诗人的视角独特,体验真切,叙述的感觉细腻、婉约,一明一隐,语言的张力,掘出了诗歌深度,像母亲的爱。
       “在诗中渗入一定程度的叙事性,有助于我们摆脱绝对情感和箴言式写作,维系住生存情境中固有的含混与多重可能,使诗更有生活的鼻息和心音,具有真切的、可以还原的当下感,使我们的话语保持硬度并使之在生命经验中深深扎根。”(张军《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控制》)。很欣喜,在《收回远方的瞭望》中,诗人成功地把控了自己的情绪,坚持让叙事和抒情无间结合,进行及物的抒情,采用“留有余地”的叙述方式,不让叙述在诗中放泼翻腾,而是较为小心地为诗歌的想象与抒情留下一些“空间”。

灯火倒映水中
屋舍,终于在一纸合同上
轰然倒塌

一个村庄消失。一片景观突起

我们依旧沿岸散步
谈变迁,不言好坏
那只找不到去处的木船
常推醒河水拉着风
讲一些东倒西歪的往事
——《孤舟》

      我们再回到“母亲”生活的村庄,也就是“我”瞭望的远方。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被拆迁,“终于在一纸合同上/轰然倒塌”。 这肯定会让诗人忆起母亲的呼唤,就像在“我”的孩提时代,只不过是这倒塌的声音,不再滚烫。“谈变迁,不言好坏”,但诗人的故乡情结一直在心中。落日时分,“我还在瞭望”,像“盘桓屋顶的鸽子”,直到星子再次照亮我内心的黑。
       我们无法挽留时间,只能把一切交付于未知的世界。
       我们有一双可以瞭望的眼,可以让诗意栖居在我们的内心。


收回瞭望的远方(组诗)
文/秋窗无雨

落日

一枚天空无力承受的果子
点燃黄昏的枝桠

星子还没出来,盘桓屋顶的鸽子
收回瞭望的远方

母亲关上大门
一天的冷冷清清,画上了句号

呼唤

落日带走西天最后一片光亮
野猫跳上假山。雏鸟未归
我能听出树上鸟啼的焦虑

那年,母亲田里回来
村子翻了几遍不见我和七岁的哥哥
她站在高高的土戏台上
黄昏所有的耳朵
都跑进了她滚烫的声音

我们摇着茅草花和叮在身上的苍耳
摸出河湾的小树林
母亲一下瘫在地上

磨刀

母亲磨刀,磨着磨着
就眯上了眼睛
镰刀鼾声里静止,寒光闪烁

磨刀石上的水锈,画出烈日下
稍纵即逝的沟壑

我们不敢出声,这片刻的休憩
对母亲已属不易,
她麦芒扎了似的激灵一下醒来
居然像做了香甜的梦

母亲没有午睡的习惯
她把自己当作镰刀,反复打磨
磨出骨子里暗藏的锋芒
完成一次次谷禾与土地的别离

归程

娘走出大门。姐姐要她留步
哥哥要她留步
妹妹要她留步 ……

车子启动。儿女携着儿女
带走娘掰着指头盼来的团聚

娘没忍住老泪,神情悲切
阴雨照着我们的归程
风摇晃着光秃秃的枝桠,鸟巢
像村庄举起的一只只空碗
向落日讨要余晖

场景

下着雨。父亲串门回来
跺着脚底冷嗖嗖的湿气
说愣子娘死了

母亲一怔。唏嘘道:前些天赶集
还见她穿件通红的绒褂子
人呀,是说不行就不行的
这些日子,她也沮丧地这么说自己

几声节外生枝的雷鸣
落在屋顶。母亲服着药
父亲两手交叠肚上,沉默

面壁

小时惹祸。娘罚我面壁
我面壁时,看到墙土有些松散

我抠着上面粘的麦糠、螺丝壳、沤烂的树叶
顺着墙上裂纹画小鸟、小树
村子里的歪头哑巴

娘在厨房,一会大声咳嗽
一会呵斥等食的花狗
我知道她是故意的,瞟着
她怒气渐消的脸,一点也不害怕

菜园

腰病好些了
母亲种的豌豆,莴苣,大头葱……
重新占领菜园里的荒芜

得知我们要回去
她更起劲了,追着阳光松土
迎着风声浇水

她侍弄的菜
不顾将被摘走的疼痛
人来疯似的绿着

信任

相框里的外婆
与家里请的菩萨一样
供着鲜花果点,敬着高香

外婆常从苍白的墙上
谦恭地绕过菩萨
把香甜的果子送到我梦里

若是患病,或是遇上不顺心的事
娘就跪外婆面前,
祈求庇佑

像小时候
把我们送给外婆照顾那样
又都派给了外婆

清明

外婆、爷爷、奶奶、婆婆
想起他们,就想起秋天的落叶
秋风催得紧啊
都是两手攥空地走了

雨,擦洗着天空的哀愁
断魂人在一句诗里
寻找杏花村

我们把纸钱烧成灰烬
再给坟头除草,添上一抔新土
将他们安眠的地方往春天里抬高

野草很快重新爬上坟茔
像他们活着的时候
不轻易换上的新衣

孤舟

灯火倒映水中
屋舍,终于在一纸合同上
轰然倒塌

一个村庄消失。一片景观突起

我们依旧沿岸散步
谈变迁,不言好坏
那只找不到去处的木船
常推醒河水拉着风
讲一些东倒西歪的往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4-24 23:36 | 只看该作者
诗情画意兼具,很美啊!问候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07:43 | 只看该作者
姚大侠 发表于 2017-4-24 23:36
诗情画意兼具,很美啊!问候朋友。

谢谢大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4-29 09:1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推荐,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4 01: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