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新诗百年国际会议暨柔刚诗歌奖颁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7-9-28 23:00 编辑

传承与变革: 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国际会议 暨第25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会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协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承办的“传承与变革: 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国际会议暨第25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会”,于2017年9月22—24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2日晚,南京大学凝眸文学社与重唱诗社先行邀请多多、欧阳江河、王家新、庞培、于坚和朱朱六位诗人参加了“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诗人见面会”。见面会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傅元峰主持。当天晚上超过二百位学生来到现场,通过提问的方式与诗人交流。


2


2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杰出教授奚密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教授分别致辞。

徐兴无教授在致辞中称赞新诗的张力之美,认为新诗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中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与思接天人的宇宙意识,自觉承担文化兴盛的重担,同时高度认可了年轻学者的学术成就,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新诗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已成为非常突出和靓丽的学术增长点。奚密教授在会前刚受聘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她在讲话中追溯中美两国在过去新诗发展交流中的因缘,同时期待南京大学与加州大学两校在未来更深远的学术合作,推动建设中美两国新诗研究交流的桥梁。王彬彬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的发展状况,并借用胡适《两只蝴蝶》中“蝴蝶”这一美丽的意象,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祝福。

3


开幕式后,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郭枫先生主持了大会主题演讲,奚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杰出教授)、秋吉收(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王润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资深副校长、讲座教授)、李章斌(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家新(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坚(诗人)、欧阳江河(诗人)分别进行主题报告,并分别由江弱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彬彬(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小滨(诗人、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西渡(中国计划出版社编审)、朱朱(诗人)、庞培(诗人)、耿占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议。

在主题报告中,奚密教授从文化场域的视角,揭示新诗在社会功能、文化意义、读者群、美学模式等方面对古典诗的革新与继承,以“创造性的转变”来总结与肯定百年新诗的发展,江弱水教授在评议中认为新诗的起源需要从晚清更为繁复和隐现的写作变化中追溯。秋吉收教授通过描述鲁迅与佐藤春夫作品在文字、主题思想上相互影响的痕迹,试图揭示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日本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王彬彬教授在评议中肯定了这种文本、史料细致考证、对比的研究方法,但也指出不宜将日本文学对鲁迅的影响落实到每一部作品,这种研究思路也许会造成对鲁迅创作中丰富多元的文学资源的生硬分割与简化。海外五四新诗学,一直没有在中国新诗版图中得到重视,王润华教授通过对海外五四新诗运动史料的挖掘,发现与建构了一条从香港至东南亚,再至欧美的海上诗路,杨小滨教授在评议中首先肯定这一视角,但也提出有关理论有待更为明确的区别与层次性论述。李章斌副教授分享了他近年来对新诗韵律学的研究成果与感受,认为当代诗歌韵律学研究内涵难以达成共识,过于执着于音顿构造的研究范式也不再适用于以自由体为主的新诗文本,这就急需研究者寻找新的关键节点,进行理论重构工作,评议人西渡先生则提示韵律分析理论在抒情诗、叙事性长诗等不同诗歌类型中有不同的试用范围。王家新教授以诗人与翻译家的双重身份,结合个人阅读经验,对俄苏诗歌中独立自由、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的诗歌写作传统表达了敬意与向往,进而反思中国新诗中何以没能产生具有高度震撼力量的悲剧诗人,诗人朱朱在评议中提出中国当代诗歌写作存在多采取二元对立的简单立场的问题,这种立场实际上和意识形态同构,以此回应王家新教授的反思。诗人于坚提出新诗发展面临全球化时代中同质化的问题,诗人庞培在评议中,就东西方诗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不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探讨了在全球化中,每一个诗人该如何自处的问题。诗人欧阳江河提出诗歌写作与诗歌批评之间的转化机制问题,对创作者与批评家在创作过程上的错位提出忧虑,评议人耿占春教授则回应也可以存在一种与诗歌创作过程同在,将创作始终视为未完成状态的诗歌批评模式。


4


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与诗人就百年来新诗诗体变革的回顾与展望、新诗规范诗学的建构路径、西方诗歌译介与新诗的发展、俄苏、东欧与中国大陆诗歌比较、两岸三地新诗比较、中国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探讨等议题展开讨论。

在23日下午第一组的讨论中,庞培与评议人欧阳江河对目前新诗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做出了具有较强当下性的反思。刘俊说明纪弦“横的移植”论是在发生学而非本质论的意义上提出的,澄清了过往研究界对纪弦这一理论的误解,得到评议人王润华的高度认可。杨小滨提出诗歌的戏剧化对新诗主体性表达方式的影响问题,认为应有冲突化、有丰富层次的诗歌表达。冷霜认为对“传统”认知方式和阐释的不断变化,实质上涉及新诗的文学、美学资源选择,指向对新诗的评价及其前途的判断、阐说或干预。胡桑(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方岩(《扬子江评论》编辑)论及了新诗现代性的问题,胡桑在对现代性进行梳理以后,试图建立一种适合于解释新诗的理论框架,评议人方岩提出重返与触摸理论历史现场的阅读方式,认为对“异化”等问题不要过于急迫地进行价值判断,这也许可以成为文本阅读新感受力的来源。朱西(汉学家、多多诗歌意大利文译者)则以文本细读与对比的方式,展示郭沫若《天狗》和多多《再会》两首诗歌中反应时代的不同方式之间的变动细节,王家新在评议中认为她的历史性眼光颇具启发性。



在23日下午的第二组讨论中,江弱水认为能够自如创作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诗人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张光芒在评议中指出新诗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格律诗。耿占春提出修辞这一意义实践活动,处在“集体图式”和“个人感知”之间,王珂在评议中认为修辞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西渡认为应该探索一种将内在规律性与自然音节有效结合的诗体,评议人奚密肯定了这一思路。颜炼军指出当代新诗缺乏共识性判断的问题,评议人易彬补充了自己关于新诗对传统开创问题的看法。王凌云考察了当代诗人对技术的书写,认为相比于理工科背景的诗人对技术的拥抱态度,部分人文学者对技术的极端否定造成诗歌写作范围的愈加狭隘,评议人李松睿认为这一探讨恰逢其时。王文胜在对诗歌本身的美学研究中引入了信仰的维度,评议人李润霞则指出其研究中对现状关注的不足,继而论及读者对宗教背景的诗歌的接受问题。

23日晚,第25届柔刚诗歌奖颁奖礼暨诗歌朗诵会在南京大学众创空间举行,由诗人黄梵、舒羽主持,40余位诗人和批评家出席,近200位观众聚集在现场,近7万人观看了颁奖礼的网络直播。奚密、欧阳江河、谷禾(诗人、《十月》杂志诗歌栏目编辑)分别为荣誉奖获得者多多、主奖获得者苏奇飞和校园奖获得者星芽宣读授奖词,朱西、贾梦玮(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钟山》杂志社主编)和王家新为三位诗人颁奖。音乐人背背、周实、戴星宇分别为三位诗人的诗作谱曲并现场演唱。有25位诗人参加了颁奖礼之后的朗诵会。



在24日第一组的讨论中,郭枫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对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及诗歌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他是“为机变之巧者”的典型,王润华则认为余光中是在殖民文化背景下,其部分诗歌的确存在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但不可以偏概全,完全否认。易彬对穆旦晚年诗歌的众多异文进行规整、汇校,得出目前所见的穆旦晚年写作图景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写作、时代语境和编者意愿共同作用的结论,评议人西渡予以肯定,并强调版本汇校在新诗研究中的必要性。李润霞收集整理了大量潜在写作的资料,考察文革地下诗歌与中外文学传统的联系,评议人方岩提出部分外来资源本来就是权力关系的反映,不应忽视权利结构在传播中的印记,同时对国内传播资源的细分和历史的断裂性问题提出了异议。达恬地将阿库乌雾的写作与非非联系在一起,将少数民族语言的创作纳入研究视域,扩大了中国诗歌的研究边界。梁道本关注到电子时代到来之后女性诗歌写作的新变化。


在24日上午的第二组讨论中,朱朱、江弱水就对新诗主体性问题的展开讨论,朱朱用“成为他人”来表述诗歌写作中主体分化的问题,评议人江弱水进而提出主体分化理念在诗歌语言中的具体呈现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何言宏从文化研究角度,谈及大众网络传播与诗歌小杂志之间的关系,当代诗歌生态中官方与民间混合体制带来的问题,评议人王家铭批评了大众诗歌创作借用传统滥调,无法写出更复杂的个人体验。王珂以个人学术史为案,谈论从形式研究转为内容研究的转变,奚密、葛飞就“新诗”与“现代汉诗”两种名称所包含的学术视野、学科范式与研究图景做出区分,提出要注意中国大陆以外的诗歌研究,同时也应走出书斋,结合社会学对文学生态做出更为实质的研究。张光芒认为翟永明所操持的女性话语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视角而非立场,这使营造一种超越性的审美空间成为可能,评议人王文胜由男女在话语权上地位不同的事实,提出与张光芒不同的观点:翟永明恰恰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写作男女无法沟通的问题,而非超越这一立场。索菲亚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中语言中心主义的各种倾向进行了分析,评议人王凌云进一步补充,认为在21世纪的写作中,词语的物质性、身体性隐喻泛滥成灾,修辞套路需要节制和清理。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还举行了第25届柔刚诗歌奖获奖作品研讨会,格风、谷禾、黄梵、黄砉、李樯、李章斌、梁雪波、马铃薯兄弟、梦亦非、欧阳江河、庞培、苏省、孙冬、徐俊国、杨小滨等诗人和评论家,以及三位获奖诗人多多、苏奇飞和星芽参加了研讨,研讨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傅元峰教授主持。在研讨会上,欧阳江河以诗人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指出了主奖获得者苏奇飞的诗作带给他的阅读惊喜,并认为星芽的诗带有“原文”的素质。黄梵认为星芽诗歌描述的动物意象是自我的映像。谷禾认为柔刚诗歌奖应当奖给“例外”的、“非主流”的诗人,奖给具有独特个性的写作。杨小滨称赞了苏奇飞诗歌的“新古典主义”色彩,和多多不妥协的写作态度。梦亦非认为星芽采用了与“学生写作”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而苏奇飞的诗是否与当代生活关系不大,缺乏“新”的元素。徐俊国评价星芽的诗歌充满陷阱,是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老童话”,而苏奇飞的诗是带有悲悯的惊险的诗。苏省认为星芽的诗歌里有可怕的成熟,质疑了苏奇飞诗歌对于禅宗等元素过于执着,使得诗歌不够柔和。马铃薯兄弟对苏奇飞日后的写作提出了融合更多当代性的期待。主奖授奖词起草人梁雪波也认为苏奇飞需要在古典的影响下加入“新”,称赞了星芽诗歌原生的特质,并举例分析了多多诗歌的“图像性”。荣誉奖授奖词起草人李章斌从“非格律韵律”的角度指出多多对节奏的自觉是“歌者的自觉”。庞培再次肯定柔刚奖二十五年来的民间性和独立立场。孙冬提出星芽的诗还可以再猛烈一点,而担忧苏奇飞的诗歌会因为缺乏与个人生活的互动而产生匠气,成为符号。黄砉特别提到了多多诗中“小男孩”的意象,建议苏奇飞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寻找灵感,并认为星芽多用动物意象是母性的表现,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多多认为诗歌的音乐性之中,旋律只是一小部分,根本在于音响,声音先于语言,而沉默先于声音。苏奇飞和星芽也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诗歌观念,并对各位批评家的赞扬与建议做了认真的回应。



8



会议闭幕式由王彬彬教授主持,各分组主持人何言宏、王珂、冷霜、耿占春、傅元峰分别做了总结发言,秋吉收教授代表海外学者做了总结发言,称在这次的学术讨论中,他目睹了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新诗创作,对新诗有了更加感性生动的认知。


三天的会议讨论成果丰硕,众多学者回顾新诗发展的历史,提出许多问题,并留下讨论的空间。国际学者的交流为新诗研究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次会议在新诗百年诞生之际,从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两方面使新诗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23:3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