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6|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下学者诗人诗文本解读一组(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学者诗人诗文本解读一组(上)

                    (邮编024000)赤峰学院 张无为


摘要:本文专门针对多位当代学者型诗人的诗歌进行文本案例解读。学者型诗人最突出的特征是兼具诗写感觉与理性自觉,这就与一般诗人明显不同,故考察他们的诗对感受和把握当下诗歌现状会有切实的确认。

关键词:学者诗人  文本解读  吴投文 李少君 赵思运

中国知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DM201712024.htm


  
      1、理趣诗意体验与可能
          ——吴投文的诗《空白》


“空白”是个抽象概念,思考与其相关的话题,基本上是逻辑思维现象。从实用角度看,“空白”即没有印记或者未能涉足,前者意味着徒劳,努力而无果;后者缘于条件制限,无法企及。从技艺上来说,它既可以是工匠们为追求和谐效果而刻意实现的一种形式技巧,更是各种艺术追求的意境内容,如书法的飞白、水墨画的留白、舞台灯光转暗、电影空镜头等;从哲学上考察则更具多义性与辩证性,“空白”可以与道家之“无”联系,可以与洛克“白板”关涉,当然也可以与伊瑟尔美学的召唤结构挂钩,如上均能进入各自沉思视域,领略纷呈的哲思与价值。而对抽象概念进行诗意观照显然有难度,譬如,并非不可以借助于形象比附或思辨引申,但诗写者大多都回避或忌讳就此立意。对议论入诗,从宋代大面积出现伊始,有过漫长的争议,理趣诗写,说到底是能否找到新感觉、进入新层次的问题。而吴投文这首《空白》,就是将哲思与诗性熔铸在一起的成功一例。


该诗思路踪迹紧紧围绕“空白”,在四个层面呈层次感、条理化展开。“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出现在开头并在诗中有反复,这显示出作者题旨的自觉与特立,因为空白并不是一般人所期望的,而作者恰恰在这里力排众议申明了全新的价值取向。
在第一节,将一本书中出现的空白与预留的信仰结合,包含着对现有知识策略与价值体系的怀疑,是对人类文化的反思,也是对文人事无巨细、啰嗦唠叨的某种反讽。应当说这是作为学者治学经验的某种感慨及其外化,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无法穷尽的大千世界的某种敬畏与感悟。以理性方式思考得出的结论却是理性本身不可靠,理趣由此生成。在这背后,显然还有后现代盾牌的依托与支持。
第二节联想到“前世的日记”是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在它的空白里面“埋着我的一生”,并且是“为我预留的贞操”。可以说这是作者假借佛学轮回观,表达对自身的嘲弄,也可以说个中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宗教感。其中呈现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无论是我的前世今生,还是每个人、每一代人,都无法做到守身如玉、白璧无瑕。实际上,这意味着对理想人格的不再认可,也包含着对现存标榜的所谓圣贤的怀疑。这是前一节的逻辑顺延,不过,就切入点而言,如果说第一节是作者发现了文明缝隙,那么在这里则发现了人的本真,越发不同凡响。
从第三节开始,诗人转而基于文学反思进入更深层的感悟。首先,“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这个意象组接造型精彩而蕴藉丰富,一是“孤独者的爱”可谓近乎极端的人性体现,而天使为此“折断翅膀”是又一个极端的意外结果。二是,由此可见,本不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合二为一,更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独特感悟。生存孤独或许难以博得人间同情,却能获得天使的殊死抚慰,与其说这是对巨大悲悯的认同,不如说是企盼。其次,作者将其与“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关联,奇崛而耐人寻味。一方面,它不失与“空白”构成隐秘衔接,另一方面,更表明对文学、艺术、艺术家及其价值的诗性体验。最后,诗人申明“喜欢”这种陷阱,那结果喜耶悲耶?抑或,这只是宿命?确定无疑的是,天使或者诗人都生活在想象里,但她却是人性生存的必需品,因此,即使是陷阱,也不必怀疑或警惕。正是这似乎悖谬的体认形成张力,其启示意义在于,或可使人在新层面去体验“诗意地栖居”。
最后一节,“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显然水到渠成,而在午夜祈祷中“面对辽阔的虚无”,看似无可奈何,实则潜含着一种准宗教感。面对自然,一切生命都渺小不堪。而“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在被震惊之余,你能够感受到生命况味及必然归宿。

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沉思是该诗的前提。为此,诗人还精心设计出四行一节的匀称外观,有节制的复沓等。无疑,这类诗写比拼的是深度意义,即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在理性操作时,能否突围与超越一般诗写的思考窠臼,能否为读者提供高品位的新情思、新境界,这同样是其应有的个性体现。
不仅如此,投文诗人更擅于调动诗性感觉,熔铸意象,生成理性难以穿透的艺术空间,从而凝聚出多层次、有蕴含的感性结晶。诗中既包含了与习惯思维完全相反的真知观念与价值取向,也体现出对艺术的个性化体验与深入探究,还具有哲思意味与宗教气息的丰富理趣。归根结底,该诗显示出的是对人生意义,对生命存在,对死亡及归宿的诗意感悟。
诗中的“一本书”或者日记,“一首诗”或一声祈祷,将如此常见的意象升华出新意,除了意象彼此之间被巧妙地组合之外,新理念当然发挥了关键作用。现代、乃至后现代高度的立脚点,使该诗显示出,对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俯瞰及美学的体悟,尤其是生命的终极追问,都别有洞天。但诗人的后现代思想并非是一味解构,而是包含了建构。这是该诗魅力与启迪意义之所在。
另外,在该诗的每一节中,至少都是以议论句式起始,每一节的末尾则是判断句式,而且它们占据了全诗一半以上的分量,应当说这样的书写是冒险的。不过,由于作者感悟点的有序切入与独到的诗意展开,而且每个判断句实质上的出人意料,不仅使这首诗没有空泛的议论之感,反而更出奇制胜,魅力跃然。可见,诗歌写作并不在于是否有议论,而是在于如何处理议论,理趣同样可以诗写不赢,而且上不封顶。哈哈。


附:  空白

■吴投文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

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留下一页空白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首诗中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面对辽阔的虚无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吴投文,1968年生于湖南省郴州,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专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发表论文和评论70余篇,出版有诗集《土地的家谱》等。)


  
2、整体联觉、张力交织、吁求心理及韵味等
                         ——李少君《傍晚》阐释


该诗于去年年底曾在某大学课堂专门讨论过,大学生讨论能够展开即可嘉,进步有望。不过,基于此感觉在蕴含、艺术层面及系统性等方面均有必要深入并进一步梳理,如下:
《傍晚》首先集中表达了某种吁求心理及其期许与或然实现,并有深层意味。作者依据联觉,通过意念意象化,将物理听觉声音转换成视觉画面,实现了内在心理的客观空间化呈现。这显然与此前更多的是局部通感诗写有不同,该诗是以近乎整体性联觉熔材。正因此,才使具体的生活琐细以大幅度陌生化与趣味性向形而上更多可能向度辐射。其旨归也不仅在于亲情本身,如傍晚与父亲的晚年相呼应进而强化儿子的担忧与安心等,而是有更丰富的蕴含于其中,并且是就社会相类现象的一种向良性表达,尽管只是“似乎”,尽管只“明亮了一下”。
其次,该文本中的张力是在多维度中建立的。一方面,既在显性的呼喊与应答之间,担心与放心之间,黑暗与明亮之间,宣纸与墨汁之间,具象与抽象之间等;还在于进而从黑暗蔓延到被推远明亮了一下,从声音在林子里回响到在风中如波纹荡漾等;另一方面, 还有半潜含的张力机制,如:在林子与家(潜含)之间,在老父亲与儿子(潜含)、吃饭与其它可能(潜含)之间,还包括静与动、虚与实等,这样就使得诸种张力交织于其中,形成密集而非单薄的张力网,它不仅是骨架而且有筋络。因而张力已不止于以往的辩证关联,其能指结构的“浑圆”特质才会更有效实现所指的多样与丰富。
其三可见,该诗虽然截取的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简单的片段,以白描手法按节律呈现,但由于经过作者以联觉转换意象,张力设置结构,层次逐步推进等诗性感悟,就赋予全诗以复杂而令人玩味的意义。与其说是象征,不如说是象征化,或者说寓言化更确切吧。如:即使从“傍晚”与“老父亲”意象中体验并解读出象外之象的所指,也并非过度阐释。
最后,作者大学毕业后即工作、生活在城市多年,不过,乡村依然是他诗写的重要矿藏,这亦符合弗洛伊德所论断的“情结”积淀与开掘。就此,加上前面的整体性联觉、张力交织、朴实推进、吁求心理辐射等,相信这些对于诗界,特别是对广大诗写爱好者,均应有多种启迪。

附:傍晚

■李少君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我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聚集围拢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答应声
使夜色似乎明亮了一下

(李少君,当代诗人、一级作家,湖南湘乡人,海南省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现为《诗刊》副主编。出版《南部观察》、《岛》、《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在自然的庙堂里》等十余部。)


3、简约梦理与“颦效东施”
           ——赵思运的《仿某电影台词》两点看法


赵思运的《仿某电影台词》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精品。作者以直白而简约的陈述建构出有多向度解读空间的文本结构,而且,类乎“颦效东施”的方式,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该诗的意义。

一、梦的简约与层次

就诗主体而言,几位朋友见仁见智,各有思考。无疑,此诗是有多层次、多向度的结构,解读空间亦同样。几位朋友已更多地从“将生死欲望的隐秘心理隐忍地予以表达”几个层面展开。如:吴谨在《无人抵挡的子弹》中认为,该诗“把一个梦境与一颗掉牙联系起来,生发出岁月无情流失的诗意,也算是一件新鲜的事。把梦境中的人,物化成抽象的时间以及无人可以制胜的敌人,也是高明的。”如花《读<仿某电影台词>有感》:“用很平静的文字和语气,表达了一种与世间不平抗争的经历和体验。” 许晓鸣的《言近旨远,直入丑恶的主动脉》把握该诗中的“恐惧感”“安全感”,人人“心怀戒备,互相算计”故诗歌中“关注民生,隐含大爱。”等均有各自的着眼点与深度。
明月清风在《诗的腹地满是伤痛》感受到“这首诗决不如此简单,透过这个话题现象,或说无奈宿命……想到从武装到牙齿这个典故,或许这也是这首诗隐藏的另一私密”包括“对祖国”,“到当下体制”,“甚至关乎整个国民”,“人在尘世妥协一直不可避免。”虽然有过度阐释之嫌,但也无可厚非。
曾正贤的《存在主义的诗意打开》细致分析出“他”是游离于能指与所指间的符号,认为在这个符号里,一个能指对应着多个所指。……扑朔迷离,难以指认,带来了诗语的含混和歧义,这种张力,拓展了这首诗的审美空间。此视角比较独特,不过其存在主义阐释似稍有偏离。
我以为,首先,透过简单表层集约了现代人常见而又无奈的经验——即潜在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生命对峙、攻击性以及对死亡的忧虑与无奈均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人即使处于生物链顶端也不能消弭的,与动物相比,人只不过是有更“文明”的手段与方式,有自明的体验。在我们无法获取动物的真正心理之前,这种自明其实是强化了自觉者的体认,既可以生发出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容易人为地自我选择放弃,譬如自杀率,我们尚不敢断定鲸鱼的搁浅源于无知。
其次,作者选择记梦方式,更大程度地开发幽暗的内心空间,突破意识心理界域。同时,作者只是把握几个关节即实现目标。彼此各持手枪,“我”处于被动,“枪放进我的口中/他扣动了扳机”但是“子弹没有响”。这应该是现代人常见的梦境表现,似乎没什么新奇。可是接下来,作者设置出一连串的意外:一是“我听到口中有一声细微的响动”与前句的子弹没响关联出趣味。二是“醒来我发现一只牙掉在口腔里”是梦醒时的现实,这是在梦里梦外的因果,其神秘性多有共识却无法作确切解释。如《周公解梦》系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经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其象征机制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水岭。可以说,本诗分别从局部与整体综合了两种文化,呈现出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三是“后来我连续做这个梦”这既可以是现实的(虽然几率很低),更是诗意的感悟。四是结尾,“我很想终止这种梦境”可没有能力阻止,作者将“越来越苍老了”作为理由令人震撼。其实这恰恰是诗人从自我展开,观照生命,意味深长之处。仅就这四层机关设计,也足以显示出本诗的精妙。

二、“颦效东施”也新鲜

以上均就该诗正文展开的。而就整体而言,依然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譬如结合此诗的标题与正文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受到网友的关注与解读。
该诗的标题是《仿某电影台词》,作者这样确立显然是有意图的。此标题可见作者的戏谑立场,对象虽不明确,但肯定涉及到艺术领域本身的现状。其实,这或许应该是该诗的灵感起始点。
在中国古代有东施效颦的故事,已经作为成语人们耳熟能详,其意指在于基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讽刺现实中那些拙劣的模仿者。这首诗则是从相反方向,作者特意借后现代“戏仿”术语以模仿电影台词方式感受某些艺术的固定套路,籍此对当下艺术现状发声。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以诗论艺之作。
的确,一些影像艺术犹如荒诞不经之梦,简单的枪战模式,千篇一律,力不从心,无厘头的牵强理路,刻意而无奈的结局,等等,可以说句句直击要害。如果这种戏仿是整体隐喻,那么,作者无疑是以清晰的见地,以颦效东施般现身说法,解剖麻雀,表达对当下艺术的失望。这样不仅妙趣自存,其反讽价值亦耐人寻味。是的,效,仅仅是姿态,实为反讽。这也是作为学者诗人应有甚至是特有的风范。
看看,只要阐释到位,言之成理,就不是过渡阐释;只要一首诗可以被多视角、多层次感悟到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就可圈可点。文本的敞开是一方面,接受的关键则在于读者是否有效面对。
网友风流不是风在留言中列举了5条罪状就存在明显问题。如:认为此诗“虚假幼稚,就什么诗意也没有了”。其实,将虚假作为文学价值尺度是可笑的,尤其是评价梦。况且,真实不是文学标准,只是前提。他说“全诗才13行,假梦就占7句”,说“对方怎么可能把枪放到他口里?”这些指责是无端的;说“说明是时间这个枪手干的”用的是比喻,显然像矮子触摸丈二和尚的头。说“这首诗歌与现实毫无联系,对生命的感悟也没有,语言没有任何想象空间。”并说“读者都找不着北,连诗歌的直白意思都没懂”不仅是无视事实,指鹿为马;他甚至指责是“民间诗歌选的编辑吧,教授诗人还在呀呀学语,”这已经心存无良,就谈不上正视了,除了攻击。如此种种,看似关心诗,这本来应该,但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是要不得的,而且终究没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这不好。希望各位不仅关心诗,而且敬畏诗,尊重每个诗人的思考与劳动,就事论事、有理有据才是正道。
当然,你可以说该诗与你的“视野融合”并未有太多的出离,因为作为日常经验,似乎人人皆有之,这正是有的读者感觉不深刻的原因,似乎就不解渴;我倒以为,会不会是因为你自己没找到解渴的按钮?也未可知。
不过,在此仅从两方面有二说二,以上观点以及对网友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


附:仿某电影台词

     ■赵思运

我做了一个梦
我和另外一个人各持一只手枪
他对准我
我对准他
他把枪放进我的口中
他扣动了扳机
子弹没有响
但我听到口中有一声细微的响动
醒来我发现一只牙掉在口腔里
后来我连续做这个梦
我很想终止这种梦境
可我越来越苍老了
我没有能力阻止下来

       写于2002年

(赵思运,1967年生,1990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2007年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8 19:1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我看了好一会儿,老师这论文真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8 19:15 | 只看该作者
嘿嘿,老师发在这,木头就不用去知网下载了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28 19: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1-28 20: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1-28 20:3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赵思运的“仿某电影台词”,你以前就写过。老师,为什么要附用他人之评呢?偶觉得不适宜。如果附用的是某个有名的诗歌评论家或教授写的此诗文评论什么的,可有必要一番执论在里面,这多余了,不怕您生气。其他人评论再好偶也不睹,只看您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1-28 22:11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到这几首有啥所谓的亮点!看不到诗意在哪里。
       我很想说当下的文人写作都矮小化了,没有啥能反映现实的东西。就算是玩一下士大夫空谈的情怀,上面几首也不见得出色,尤其是李少军那一个,更是把无聊文人偷换概念的收发学的淋漓尽致,比如说下“干预”就是好诗,比如提下父亲母亲就是好诗,凭啥?要这样说,祥忠诗人才是真正的好诗人。
      看一下木头他老师,不过如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1-28 22:21 | 只看该作者
郭瑞琪 发表于 2018-1-28 22:11
看不到这几首有啥所谓的亮点!看不到诗意在哪里。
       我很想说当下的文人写作都矮小化了,没有 ...

哪个敢称木头的老师?在这里,除了张无为,我不会尊任何人为师,只有他才配给木头做老师哦。你走来了?老师就是比你强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2:48 | 只看该作者
木头人 发表于 2018-1-28 19:14
老师,我看了好一会儿,老师这论文真精彩。

辛苦了,欢迎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2:49 | 只看该作者
木头人 发表于 2018-1-28 19:15
嘿嘿,老师发在这,木头就不用去知网下载了耶

校园网下载是免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4 02: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