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瑟瑟诗歌《暴雨将至》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大枪

       周瑟瑟是我极少阅读到的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同源性有着深度关怀的诗人,他的作品中高度敬畏物的存在,就如同敬畏某一宗教的存在,其中的很多主旨和意象,直接从物性指向物权,这是他有别于其他诗人的先锋性。他的着力点不在于对人和物的比对和类别厘清,而在于同化和尊重,他意图从形式和内质上赋予他们和谐、平等、兼爱的基于生存哲学的因子。
       他有着博杂的阅读量和深厚的生存体验及文本再创造能力,擅于把诗歌从宏大的题旨回到诗人个体生命的感悟上来,回到世俗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上来,回到表象单质却内蕴丰富的叙事中来。他是一个天生的炼金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去伪特质,惯于在真实、琐碎、广泛、低微中解码诗歌的象征符号,他还有着极强的直观能力和写作气场,在他的笔下,“题材”是一个伪命题,一切入眼事物皆为诗歌,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大词”出现,但内质却是泛爱性和泛人民性的,他倾力于把自身与生俱来的兼爱与关怀的禀性通过大量的文本介入深度赋予其诗歌作品在自然、人类、人民、人性、物性、物权的表征中所构建起来的具有独特身份认证特征的诗歌写作体系。
       他在新著《暴雨将至》中汇选的诗歌,无一例外地符合上述标准,这是对当下诗歌现场的敲打和介入,对非诗的辨证和维新,对平庸、功利、萎靡、低俗以及一切沦陷的抵制和呐喊,而书名“暴雨将至”正好承载和诠释这一意旨,这也是书中的一首诗歌标题,诗人取其作为书名,可见它的非同一般,我在本篇谨对这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试作浅表性的解读,诗的第一句:
从父母的南方回北方
       这是一个酸涩、低沉、形式感极强,又很无奈的饱含复杂情感的起首句,它为本诗界定了一个基调。我择取“父母的,南方”作了一个简单断句,意在强调烂熟的词汇经过看似不经意的组合所能蕴含的诗性深度,就像电影招贴画的背景色,看似波澜不惊,但细思极恐,在一个全球移民化的年代,父母再也不是家的标配,虽然交通发达,朝发朝至,但更多的时候只能以更为宽泛的南方、北方为“家”的地理概念,一句话就让你伤肝伤肺。瑟瑟经常以这样的寸劲打动读者,我不得不在个人严格禁入的优秀诗人名单里为他留有显著位置。
暴雨将至
       本句承接从“南方回北方”。得益于大陆的幅员辽阔,两组简单的地理名词就能导出含有显著气候差异的诗句来承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的南北指向,类似港澳台 的华语写作者就难以举重若轻地做到这一点,台湾诗人可能会写出“从父母的台北回高雄”这样更趋地域合理的诗句,但在瑟瑟却可手到擒来,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惯于作这种信手拈来又富有张力的叙述。紧接着,在没有任何预感和铺垫的语境下,诗人直接以“暴雨将至”这样带有强烈背景寓意的“幕词”来叩响指令枪,序幕如此拉开。
我躺在母亲的床上
       “暴雨将至/我躺在母亲的床上”,大动大静,这是一帧标准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切换镜头,只有做过导演的周瑟瑟做得到。“我躺在母亲的床上”,画面安静,心潮澎湃。一个成年人,躺在母亲的床上,这是对母性重现的企望,母亲离开了,一切与母亲相关的物品成了道具,成了广泛意义上的祭祀品。“床”在这里顺理成章的出现,成为搭载母亲形象的最好喻体。瑟瑟在其诗歌文本中所有的意象植入几乎都独具匠心。
乌云蔽日
乌云静静汇集

       在这里,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乌云在诗人心头翻涌、汇聚,它们从旧门楣的缝隙中赶来,从群山赶来,从遥远的年代赶过来,每一团乌云都隐藏着一个不被人所遗忘的残缺或完整的故事。读到这里,一瞬间我确认自己被诗人同化,又以为诗人同化了所有人。每一位真诚的诗人都有一颗至情至孝之心,所不同的是母亲的健在与往生,但无论是哪一种,诗人都应该躺到母亲正躺着的或曾经躺过的床上去,想象乌云蔽日,当然,也可以想象和煦的阳光和绿色的鸟鸣,这床,可能就是自己出生时的产床,也可能是你成为诗人、积蓄诗性的初始源。
风在屋顶呼啸
风过的声音像母亲
睡梦中艰难的呼吸

       “风在屋顶呼啸”,进一步对应“暴雨将至”。自然界呼啸而来的风粗粝、刚劲、强势,在这里对应母亲“睡梦中艰难的呼吸”,这在表象上看似不能互为等量,但正是这种不对称,彰显出母亲艰难的呼吸在儿子心里排山倒海般的呼啸,这里含有深重的自责情绪。瑟瑟善于置换这种差异,并用这种差异来强化诗歌的内在表征。另外,“风过的声音像母亲”,带有某种神性色彩,这也从另一层面为诗人和母亲在未来空间的交集作出指引。
我即将离开这里
打扫堂屋与卧室
关好门窗

       暴雨将至,“我”也即将离开,当肉体需要服从现实需要的时候,诗人的心灵,还将永远沉湎在这种情感的风暴中。在离去之前,随着打扫房屋和关好门窗这一日常生活行为的完结,这里的人和地理名词随之关闭,父母的南方将会成为一个词、一个概念、一帧记忆,它将形成一段封闭的记忆链,当然,这段记忆链会派生出一个按钮,这按钮就是诗中的“我”,只有“我”会不时开启它。
我们沿着栗山公路
在暮色降临之前离开家

       “栗山”是诗人作品中高频出现的一个词,应该是湖南的一个小镇,名字很有诗意,每次读到这个词,我曾经常年饥馑的腹部会突然有了温暖感和充实感。瑟瑟可能也挨过饥饿,如果说“栗山”过去是他成长岁月中的粮仓,那么现在就是他精神上望梅止渴的母体,这个母体和母亲的契合,可以视为诗人着意设置的一个意象:栗山/母亲,就像耶胡达•阿米亥的:上帝/父亲意象,海子的:太阳/麦地意象。“暮色降临之前离开家”一句,也另有深意,暮色降临是每一只飞鸟宿巢,每一位旅人打尖住店的时间,而诗人反其道而行,选择在这样一个具有代指色彩的时间节点出行,以此强力表达内心的无奈和感伤。
路边骑自行车的人
一晃而过的身影
像留在乡下的我
水田里的耕田机器
发出突突突的吼声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电动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诗人在这里把描写对象选择为“路边骑自行车的人”,无疑是对自己成长年代的旧影像的重置和忆缅,过去的时代就像眼前骑自行车的人一晃而过,但这种生活经历,会永远伴随着诗人,经久不去。耕田机器发出的突突的吼声,是全诗中唯一由“人类制造”发出的声响,和自然界风的呼啸形成呼应和对立,这可以看成是对过去农耕时代人口流动相对不多的旧面貌发出的挽留或者是对工业时代大量人口迁徙造成的现实情感困境发出的抗争。本诗中父母的离去,自己的离开,并不影响故乡的属地发生本质变化,更不会影响“南方”的变化,一个个像“我”一样的身影在生活,在继续,时代注定了人的客居属性,接受这种多元,但又无奈于这种多元给传统带来的冲击和情感的不安,是每个客居的人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
我们跑过栗山几公里
乌云还在天空移动

       我在上文中写到,瑟瑟惯于在真实、琐碎、广泛中解码诗歌的象征符号,这是他的诗学修为,他能在繁简、平奇、大小、疏密中自由换频,永远能把主经脉从繁花复叶中择出来。就如他在本诗的起首句,一开始用词“泛而大”,如南方与北方,而在这里又骤然回到“小而狭”的几公里的栗山,这种收放自如,自然不隔,在古诗中经常能见到,是很多新诗写作者需要开发的一种技巧。
暴雨将至
       “暴雨将至”,但仍然没有落下来,没有落到栗山的人间,也没有落到“我们”的头上,但它比落下来更令人窒息,就像一把时刻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瑟瑟的诗歌玄学,也是他的作品的强大气场。
风吹乌云
也吹着离开的人

       “暴雨”何时下落,“离开的人”不得而知,但这种外压内生的角力在诗人心中长久蕴结,形如皮鼓,时不时就会被“风”刮响。“风吹乌云/也吹着离开的人”,诗人以此作为全诗的结尾,看似平白,实则举重若轻,这里自然(风)与社会(我)的互文, 昭示着这种“风”将一如既往地吹下去,没有人能够从“风”中走出来。另外,如果结合前文的“风过的声音像母亲”,我们完全可以把“风”的意象看成是母亲或故乡的另一个喻体。
       从开始读到这首诗的标题,我就无厘头地联想到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就想起波澜壮阔、翻天覆地这样的宏朗大词,然而通读全诗,这样的词并没有出现,但在看似普通的每一个词背后,似乎都能勾起类似遗臣怀念前朝的心迹,而且,全诗生生被一个 “将”字逼到极致,作为本诗的读者,你得和作者担负同样的十字架,本诗并没有让你长舒一口气的打算,这就是周瑟瑟,一个能成为生活中不同的人的镜像的诗人。
       行文至此,解析的使命似乎可以结束,我也没有再作类似中心思想式概括的打算。我们常说的文无定法,诗无达诂。对一首优秀诗歌的阅读,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没有通达或一成不变的解析,本篇亦如是。加上我惯常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边缘写作者(事实如此),所以仅就此诗作直观式的感性阐述,但愿能比较接近诗人的灵魂原点,而不是十分曲解其本意。

2018/3/19

(附原诗):
暴雨将至
◎周瑟瑟

从父母的南方回北方
暴雨将至
我躺在母亲的床上
乌云蔽日
乌云静静汇集
风在屋顶呼啸
风过的声音像母亲
睡梦中艰难的呼吸
我即将离开这里
打扫堂屋与卧室
关好门窗
我们沿着栗山公路
在暮色降临之前离开家
路边骑自行车的人
一晃而过的身影
像留在乡下的我
水田里的耕田机器
发出突突突的吼声
我们跑过栗山几公里
乌云还在天空移动
暴雨将至
风吹乌云
也吹着离开的人

简 介:
大枪 诗人,诗评人。美术学士。籍贯九江,长居北京。《国际汉语诗歌》杂志执行主编。曾就读于南昌大学及北京鲁迅文学院。新诗多次入选《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诗歌年选》及其他多种选本,并获得第四届“海子诗歌奖”提名奖、首届杨万里诗歌奖一等奖、首届东西方诗人奖银奖、《现代青年》杂志社2017年年度十佳诗人奖等多个奖项。在《瞭望》《健康报》《中国政协》《中华诗词》《现代青年》《星星》《诗潮》《诗选刊》《华西都市报》《三晋都市报》《时代文学》《诗刊》《青海湖》《青春》《世界诗人》《世界日报》《芒种》《绿风》《少年文艺》等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3-22 18:11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详细、细腻的评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3-23 08:33 | 只看该作者
好,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3-23 11: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精彩   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3-23 14: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2: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