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总第99期)主编:碧青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7-26 1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7-26 17:58 编辑
8 J+ l9 j# a( W  b
% e# [* r/ a  a/ |1 }赤脚夏
6 p& r1 J, h/ E2 p, g     江南山民
0 O1 x! R! p- x& u0 K9 n& Y
5 X: h4 V* X0 ?2 Y太阳在丘陵上
! w" ~4 H! y4 B  l夏打着赤膊+ w% }  b, ~6 A, v5 I% W
赤脚9 J5 @  w, w) M1 E: R6 R# o

" g3 ]& ~5 l+ U3 `( u# _9 U只是( P% @$ k, S- R& H& ~7 T: U
一场风暴之后" s6 c; H% ^2 \8 B0 U; f% O+ ~6 a/ Y
火扑扑的路上溅过泥土和青草的爽1 y( v- K9 j. W. B- @# o
只是雨后的太阳  w( l. z* n! t2 l4 }9 G
像父亲扇着汗淌
4 |# L% [, t/ a9 ~7 Q扇着草帽
( _& T! E# T/ P! _3 V: _" y# U+ ?或吹着口哨" @+ E# g8 o' J" Z0 B8 E$ M
取过风!
! O4 L$ M2 J+ F3 ]" t% e5 I) [
" s& m) H2 s" \; W; N
0 ?  X4 t( ~- l! ~4 g$ b8 `看,夏在太阳下长大
% _+ y% o1 y8 X; ]! O" r山笑淌淌9 U# t+ R' y' R0 t6 Z
水笑淌淌1 L7 T9 A" q. h
' V( h2 ?( f7 `. m! h
推荐人:碧青
7 y; `* q: m2 h) Q- J5 K+ w推荐语:初读《赤脚夏》,便心生欢喜。
: K  z. j# b- G4 ^# }赤裸的夏天,在炎热的太阳下,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却那么神清气爽,自在安然。像淌汗的父亲,扇着草帽,或吹着口哨,取过风的凉,是天地的凉意,是心灵的凉爽。诗的结尾,呈现夏纯真而美好的自然本性。山笑淌淌,水笑淌淌,清流,亦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读者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8-7-28 08:59 | 只看该作者
《去宋庄》7 g$ t' `! o/ ?/ d
曹红燕* Y, j) J% t9 E
  t  ]. u: T% g, j( Q% S3 i
我去宋庄! P7 h# J4 Z7 K' K. h  i
一个人前往
- L3 w* Y# j3 Z) @就如1966年
: X5 U2 Y' F1 T9 j我奔向我的出生地" T: h8 N- p% O* f4 r$ {2 L1 Z
     
1 e' E% f4 p0 ^) R' P  |) w7 C在宋庄有什么% b' O% K4 g5 |3 N) |
在一位禅家的画展前   
4 }! s# O: u1 j- X7 S) X1 Q' `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
" P: o' @+ e2 K3 x! X跏趺而坐
& ~. d: H6 M& G6 d9 ?3 ]; J我走过去6 j: M; ^: C7 f' S
在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 U0 P) g, \: u3 R/ N' N
8 U1 Z5 z- @. q* C  N
我一直在行走0 h! ?' o# ~, \9 [- S
从出生地出发一直向外追寻
4 ^) j- v( s6 H! G* y2 J9 ]. N8 g/ B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 A1 z/ E$ k4 o" p& i" X( U, j( Q
只看自己* P" l' s" @7 I) A$ n; t" V/ c

- z& ^% M; a& r4 S/ {( B+ X; D推荐人:碧青$ m! n9 }! ^* n2 [; Q/ W
推荐语:去宋庄,应该是女诗人曹红燕的一次真实的旅程。而这首诗《去宋庄》,却在诗写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女诗人去宋庄,就如1966年奔向出生地,是一种来,亦是一种去。来和去,在诗人的心里合一了。1 D; B, P0 F( `' J4 z
宋庄有什么?为什么来和去都在宋庄?
* E/ ]. D) z/ F2 P) t( c或许,这是本诗要给出的一个答案。# E. ?) D# X0 K: ^9 x/ _; t+ L
所以,诗中呈现的是一位禅家的画展。而最主要的意象,是“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跏趺而坐”,在画展上,诗人看到的是一尊对着镜子的佛像。或是写实,或是一尊喻体。正在镜子面前走过的诗人,既看到了面对镜子的佛像背影,亦应该看到了镜子里佛像的面容,而女诗人的目光,“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这是最殊胜的一笔。女诗人那一刻的“看”是用心的一看,虔诚的一看,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我”,是与佛像出现在一个镜子里的我。看似写实,实是“悟”相。! j* ?0 d! M& F6 D
最后一段,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但犹如幡然醒悟地回望着自己过去的行走,只是“从出生地触发一直向外追寻”,却又一次瞬间领悟:“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只看自己”。" H3 W: O4 n% D3 O2 L
在一面镜子看着自己的佛,恰是通过自身证悟生命和世界的佛。
) z% ]  ?  L7 W& v7 ]# T3 Y6 W: S& y8 b7 W1 w'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8-7-28 14:48 | 只看该作者
       转山人
( a: K- F2 \- f& B                   下午百合
$ ]3 r2 ^; M$ }6 V3 _+ e. ]
( v  V9 \9 y8 Q5 y2 F) A他转走了一座山
! }* {( S$ F8 f  j$ N+ B; J9 E转空了一个春天又一个秋天
: L( r8 @0 P! J6 A6 C6 N: m他转空了漫天的飞雪& z3 H. j6 L2 W( @& F3 m
卓雅的红裙缓缓地变灰
5 G% C) Q- m7 a+ W: Z天空下面, c( V! c% `% _% d
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处
9 k* b. w+ r! |2 j( ?, o$ B8 V# Q  {0 K, p/ {; R1 f# I
" {: K5 y. m& m, B! U4 o& s+ @4 ]; k
推荐人:碧青
" s; a. I  z# Z! w) I5 [推荐语:女诗人下午百合笔下的《转山》,应该是她在西藏旅行的见闻入诗。
4 P( u  y0 x7 p; c: `/ h或许是受“转山”这种西藏一带的庄严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的感染和启迪,或许是诗人已经随着虔诚的转山人完成了某种心灵的诗意思悟过程,这首诗,从转山人已经转走一座山开始,于是,女诗人看到了转山人的力量和智慧“转空了一个春天又一个秋天”,从春天到秋天,从种子到种子,很多生命已经完成了一种轮回。“他转空了漫天的飞雪/卓雅的红裙缓缓地变灰”。飞雪的白空了,卓雅的红裙子也变成灰色,而灰色也在天空下消失了,“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路。”* W. Y. D3 \: B7 x& o" S' ^* j
至此,只剩下自己的五体投地的转山人,呈现着在无垠的空中“转出”的诗意境界:“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路”……" y3 `7 G4 ~, w9 k6 E! ^+ M  E
这首只有短短六行的小诗,完美地运用了动词“转”,实现了动和静、有形和无形自然契合。以“空”为底蕴的静,以“转”为中轴的动,得以以“转”的方式,将有形化为无形。
2 B' V# m) }% C( U2 T从动入静的思维观照,最终呈现了转山人把来路和去路转在了一起,并呈现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 m5 S8 c/ E3 a6 q' C+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8-7-29 16:18 | 只看该作者
乡村养老院一瞥
) E( k2 q' M& F* N  c作者:快禅如风1 @  u' K: r% {
  f# Q. y$ I# @' Q
一扇门,一条狗
  ]" Y, ~9 h% q% x) K一个护工和她的娃
( t& s1 N1 B1 N, {. p5 I一个老者,在小方桌边
0 n1 s/ S$ |. G2 D0 B  I0 C就着午餐,品天空的浮云 % I! z; I: R- z9 ?
一头驴,窥视这庭院
: K, u6 J0 D( [: |% g出门时撞到院墙上的汉字
( a9 |0 q- m0 [4 {: b! ]$ e# y! G——寿比南山
+ I' S+ a, u) k/ x1 V: p: D
) o5 k" n' |1 |2 @' Q推荐人:也牛, E9 z  b! A0 w  {# G$ b  s( E
推荐理由:这首诗仿佛是随手拈来,却又如此抓人。一方面在于无心,二方面在于平常心。驴撞院墙并非巧合。在于,破个“寿”字。众生岂知——南山有寿,人生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8-7-29 20:32 | 只看该作者
碧青 发表于 2018-7-28 08:59
4 W, ]2 x  P2 C' _《去宋庄》
- M1 o( y) M. u: T9 M 曹红燕
# C4 [) }: l& l, c8 D
谢谢碧青老师推荐,您的点评提升了诗的禅意,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8-7-30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7-30 09:54 编辑
5 H# \( |1 ~9 G& @6 V
% O( w; U3 g$ E( E- Y雨季. Z9 |1 Y& i( J4 k
作者:也牛1 j# |# H7 A: h: d  _4 i  x  C
3 Q. c4 D2 T" \' Z

4 I' U" s2 I: b, P1
$ @" x: D' A0 B- \. p人间下雨
! ?0 y. @7 i. G& ?, ?佛在洞中穿苔衣4 l3 y( `( b0 p

) P! c  p" }2 L$ y9 K2
5 a& Y' g: P+ Z7 x+ p" S& m我来佛前忏悔1 O, s8 {; t6 W/ ?+ `' y
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 x8 Y( o: l, J" V0 L3 f

* {% V, \6 @7 P. x9 J* y3
4 p2 u6 Y7 j6 t" z6 R' a8 x月亮从左边
, N' _- L( M1 f. A- h飞到右边。佛头:没动9 o5 v) p0 _+ K' U

" q0 }: r) K% R4
: A# s  D3 m& C- ]* w& A/ E" K& e3 J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 b/ ^5 r4 s% y' E, w
找皱纹/ u9 u2 j& v+ Q7 W6 @& f: ^
- ]* |0 s7 h7 H0 l
    6
, w- x7 K4 P6 |  K) C' C$ m小溪淌水9 p9 N2 B+ ?) Q' n/ y
佛不下山$ A4 J2 m0 D$ g" _: L! T+ i

8 D7 I3 |& N" Z0 |
3 R+ F( q* r# Z; H6 Y推荐人:碧青
1 |7 L! S( ~! H8 P  E推荐语:也牛的这一组两行体小诗,语言精炼,内容却丰富深邃,值得认真探究和品味。。& ~/ F4 W2 M5 Z* C% L' ^; w
这组诗,是雨季世界的五幅不同的画面。  ?6 ^6 ~/ @& H& W. Y0 D8 Z
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接契入雨季,呈现雨季的画面。“人间下雨/佛在洞中穿苔衣”。“下”和“穿”两个动词,看似一个是天在动——下雨,另一个是佛在动——穿苔衣。实则,下雨是天空下的雨,苔衣是凡尘或者大自然的给佛穿的苔衣。其实,佛,根本没有动。只不过,佛恒顺众生,没有烦恼,穿着苔衣的佛依然是佛,在什么状态下都不会改变自身的什么。
  P! O% K, O- h' }5 g8 m) |第二首,亦是诗意和禅理自然融合。“我来佛前忏悔/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解析这首诗的时候,我把它拆解为几个字词“我””、“忏悔”、“佛”、“不语”和诗句“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样,就可慢慢洞悉诗中丰富的意义。“我”,可以是诗人的出场,亦可以看做是“我执”又“醒悟”的我,如此的我,才需要在佛前忏悔,才能够在佛前忏悔。而忏悔中的“我”,看到佛不语。奇妙却在“佛不语”的意境中呈现另外一种耐人寻味的思维转换或感悟:佛没有说什么,但等待或希望聆听佛的慈悲开示的心灵目光,已经读懂了佛所说的语言,所以,他才看到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是出人意料的诗意,又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诗意呈现。张石匠,就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或者,他就是缔造这尊佛像的石匠。佛像的缔造者,自然知道希望佛带给这个世界或需要告诉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此时此刻,佛的语言与石匠的大愿无异不二。至此,读者亦明了,对佛法和禅家思想有深刻领悟的诗人,亦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b/ W! _3 ?! I, E5 ]
    第三首,动和静组合的自然又美好的画面,亦像世界本身的一幅剪影。“月亮从左边/飞到右边。佛头:没动”。只不过,这首诗的月亮,却仿佛异于大自然的月亮。我们习以为常的大自然的月亮,总是按照自然的轨迹,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去。而诗中的月亮,是从左边飞到右边。诗中的一个“飞”字,突破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像禅家直觉思维里的事物一样,存在的常态发生了变化,而事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的改变。无疑,坐北面南的“佛”,感知到的是世界的“如露亦如电”的瞬息变化。所以,普通凡夫日常感知着的天空的月亮,宁静、光明而美好的存在,在佛的世界或佛的眼中,是迅即飞驰的影像。8 c3 Y' m+ f& L; _6 B: b' O% _
世界万物在以迅即飞驰的速度生灭变化,而佛的头,依然面对一直面对的方向,如如不动。& H$ I- E' F* N6 \3 d
第四首,则是以凡眼看佛的写照。“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找皱纹”,令人心生怜悯之心。这一只蜗牛,无疑是在佛的身上又不识佛的“蜗牛”。所以,它才在佛的身上寻找自己一类生命生老病死的某种表象——皱纹。很众生在佛的身上寻找佛性和智慧,而蜗牛却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从万物皆有佛性的角度来看这只在佛身上的蜗牛,或许,此刻,它已经接近了智慧和光明的本源。这光明和智慧从生命中呈现,只需这只蜗牛在佛的身上转回一念:不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而是寻找无量的光明和智慧。+ q! I  s) J& b0 j4 @' j5 I
第五首诗,仅八个字,却愈加耐人寻味。“小溪淌水/佛不下山”,看上去依然是动与静组合的画面。这首小诗,亦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第一种解读,小溪淌水,像世间的自然出现和消失的事物,该流走的正在自然流走,而佛守在原处,不下山,即如如不动。第二种解读:小溪和佛,都是诗中的一种喻体。小溪本是山中的一种事物,而佛本身就是一座“山”。因为,在禅者的眼中,“万物皆有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所以,淌水的小溪和不下山的佛,亦是一体的。只是,小溪淌水,愈显世界的清凉和美好的生机。. O5 T% l( q) F' e( m& R2 n
此刻,阅读这首小诗,我还想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N1 Z: U6 \& G* |% L" Y# l9 r
也牛是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诗禅双修”的精进者,读他的诗,总是受益很深。这组小诗,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感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组诗,这就是我推荐这组诗的理由和美好的愿望。
* m1 U) b  b- \7 ?" z) K- G% g; x! P% X0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8-7-30 11:19 | 只看该作者
放  生# G) U- W5 P- x4 `  L
    下午百合) C9 u% d# m0 H# v* N( j. V! i

, y9 u' z+ c0 Z* U/ H- c: ]% F$ @* \* D
天降小雨,渐次加大$ M0 |0 r0 e8 g. W! ?
我们与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
  }: @) i+ `4 N- }( }+ J向空中张开的喘息的嘴,痛苦扭动的肉身
& p; D5 r; C% N9 F0 ^  ?4 r生命是痛苦的挣扎+ ]. T0 Z7 }2 E8 Q. [
也是。欢欣的舞动
  F# d1 u  m8 f" q) s鱼儿回到水里% Z7 Q  h! M9 {6 N/ g8 L4 j! n+ ^5 k
我们散落到人间& X& g5 L& W( f& k/ X  Z# {
岸上没有放生的人,没有被放生的鱼+ n- K% P/ V9 ]- ?' m: W
也没有放生本身
! u4 b" ~, C( B& m- g9 v0 w3 ]" c% V
7 U* b9 R/ O3 Q# P6 J" ^) t+ i( V, I0 d1 F
推荐人:碧青
2 K$ `. c, f; _1 P$ G3 N推荐语:女诗人的《放生》一诗,我反复阅读了多遍。无疑,这是女诗人亲历一次放生之后写就的诗作。. N* s, m6 J! P5 {8 E
放生,是中国人自古已来就有的表达仁爱的方式。古人认为动物的命与人的命一样值得珍爱,这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方面。佛家的《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记载的亦是流水长者子当时护生、放生的事迹。而从本诗的“放生”本义和诗的最终境界来看,是从禅者的角度领悟和呈现的“放生”本义或曰境界。
+ c* O! P  q* T“天降小雨,渐次加大/我们与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是放生现场的真实写照。当时,天空降下小雨,小雨又渐渐变成了大雨。而此时,或在后来的诗写观照中,诗人发现了放生者和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这里的“岸”,是现实的河岸,又是暗喻的河岸。岸,是此岸。是放生者“我们”和鱼一起停留的此岸。这里的“我们”,含蕴的意义便深广而丰富了。而此时的此岸,即是承载生命又是鱼在“我们”的放生行为中即将离开的此岸。' N0 J7 M1 `0 T; }, B3 G4 M* W7 H
     此刻,在放生者的眼中,鱼,生之痛苦和欢欣是同存一体的。
; P$ R; s- j2 }. ]7 f+ D7 }. k* O, C( P
“向空中张开的喘息的嘴,痛苦扭动的肉身
" X, _' a- J/ U生命是痛苦的挣扎
8 \1 A, r& n# e5 g& I& {" r8 m也是。欢欣的舞动”9 j8 ^! I* B( V( Y, `
6 Q/ I2 H/ `, V* R/ S! w
那么,这是放生者和被放生者之间心灵相通的一种相互理解或默契。
7 X, U# b" K2 C: G* [# I! X; |1 W这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 M' `1 k# M; t; K/ F4 x鱼,本是水族动物。它们出生和生长在水里。因为人类吞噬的欲望,它们因被捕捞而离开了水,即意味着成为人类案板上的刀下之物。幸好,遇到了爱生和护生的人间爱者,遵循上天的爱生之德,或者学习佛陀的慈悲行为,把它们从被任意宰割的命运中解救出来,要把鱼放回生养它们生命的水里。鱼,便又来到了“河岸”。虽然,岸上,并不是水里。暂时还在与水分离的鱼,却已经在河岸感知到放生者的善意和爱心,所以,在离开水的生之痛苦的挣扎中,痛苦的肉身也扭动着欢欣的希望和感恩。这亦是鱼们惟一欢欣的理由,生之希望。7 h4 X4 R+ J2 m6 B8 s7 A
此岸,便成为了鱼又一种生的起点。或许,这里的此岸,亦是鱼重生的彼岸。" n* i1 K9 N) O; T4 Z
诗人在诗中省略或有意隐匿了放生的过程,平静自然地写到“鱼儿回到水里/我们散落到人间”。鱼回到鱼中间,人回到人中间。这样的结局,仿佛,人和鱼已经各安自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生存世界里。! s9 k1 p% k1 R; E4 \* U0 J
而这样的时刻,“此岸”依然存在,而人和鱼却都已经在这放生的河岸消失了。) D& e2 n6 q( `  [7 _, M. T; G4 v
河岸,是空的河岸,是无鱼可放的河岸,是无需放生者的河岸。! ~9 J: {3 x$ f
河岸,还是河岸。只是,它已呈现了这样的诗意:+ x9 \3 D5 d; N, E
“岸上没有放生的人,没有被放生的鱼”。
! M5 l( C4 M( j) R* c或许,人在放生鱼的同时,也已经把自己放生了。
1 ?( L5 w4 N5 L2 R' J人和鱼皆在此岸获得了某一种解脱。
% [/ N' T9 ?7 d! c' v如此来说,鱼,亦是否可以看成被放生者放生的自己的生命或灵魂?, v0 t; m) J8 [& P5 H1 b! r8 J
或许,这是需要探究的大千世界生命微妙存在、众生命运相连的另外一层更加深奥的意义。9 u8 r4 U. ~6 r( {
5 b/ U0 O; ?4 L) A1 c& _- M! ?

* B0 ]3 i, f. M'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8-7-30 16:54 | 只看该作者
请碧青整理好这期选刊,以便发布。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8-7-30 17:04 | 只看该作者
古石 发表于 2018-7-30 16:548 C' ?# J: E% X( L1 W1 j+ b+ |5 w
请碧青整理好这期选刊,以便发布。辛苦了!

. C2 t1 D1 M; [1 t) K古石好!已经发到你的微信和邮箱里,请查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8: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