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总第10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3: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10期/刊《特区文学》2018年第4期


徐 江导读:闫永敏《瞎混去吧》
世 宾导读:王天武《痛苦就是你不去看它》
西 渡导读:青小衣《夜过南湖》
吴投文导读:马启代《那么多的疼才酿成一滴蜜》
敬文东导读:邱正耘《草根》
赵思运导读:左 右《命》
向卫国导读:刘 霞《碎片》
韩庆成导读:辽东天赖《蝉诉》
杨小滨导读:鲸向海《精神病院》
徐敬亚导读:大 卫《父亲节写给父亲》



徐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瞎混去吧
■ 闫永敏

我忆当年放弃考博的事
母亲建议我现在就去考
她说反正你不结婚
瞎混去吧

我准备去西安旅游
她说反正你不结婚
瞎混去吧

我想吃榴莲披萨
反正你不结婚
瞎混去吧

你再这样说我就写出来
反正你不结婚
瞎混去吧

徐 江:名句与时代选择
2018年4月22日,阴天,下了班家里没饭,跑到天津水上公园对面新开不久的鲁能商城瞎逛,很自然就想起闫永敏的一句诗——“瞎混去吧”,接着想起她在微信朋友圈告诉我的,那个商城也是她爱去看电影兼“瞎逛”的地方。坐在餐厅里,饭刚吃完,就看到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在当日的微博和微信开始推送闫永敏的《瞎混去吧》。一时间,“瞎混去吧”在当晚刷屏。
    每个时代呈现名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唐代、宋代甚至更早的魏晋,名句的出现和流传是靠读书人的传抄;在五四时代,《新青年》之类的杂志,是名句亮相的舞台;再往后,是报纸,是引用诗句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是形形色色交互流通的民间诗歌读本……在今天,名句兴起的第一渠道当然是更开放、同时也更个性化的微博、微信。
《瞎混去吧》是一首口语现代诗佳作,作为诗题和每节诗尾的“瞎混去吧”则是它奉献出的新名句。这样的新名句指陈的是当代生活——考博、旅游、吃榴莲披萨、写诗……这些外化的行为,辐射的是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古典诗歌的名句,负责美学和人格自我塑造上的升华;现代诗的名句,则首先负责揭示当今人类的生存与精神状态。这也是现代诗与古典诗非常不同的一项贡献。而对本诗的效果,作为回响和佐证的是:作者两次分别在葵的津、京读诗聚会上朗诵,《瞎混去吧》都是反响最强烈的作品之一。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痛苦就是你不去看它
■ 王天武

亲爱的母亲,我原谅了命运。
我读过世事沧桑话鸟鸣,那是一张地图,
上面有痛苦的岛屿,有快乐的,有不明觉厉
的河流,树挺立着,歪斜着;
光沉郁、明亮、阴暗,都是我们的必然。
想到你已经去世,就是我不再看到你了,
这也好,痛苦就是你不去看它。

世宾:“妙”的诗性及其生命张力
多少人的生命陷入了贫乏、狭隘、偏执、扭曲、厌倦、怨恨之中,被馈赠的一次性生命交给了匮乏、单调和阴毒的思想和情绪里面。我们清楚在历史之中,我们的生命从未离开过痛苦、压迫、病痛和死亡,这是我们人类的命运或者说处境。一些人在这种处境中就不知不觉被剥夺、扭曲,或安于被规范的命运;而另外一些人却能在这种处境中体验万事万物,无论生命在高处还是在低处,都能亲切理解本心的来路和去向,能感知高处和低处的细微差别并让感知的触角深入丰富的细节之中,以心性和德性的力量撕开生命那诗性的空间;并怀着生命的喜悦和悲悯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妙。“妙”的诗学就是在困难和黑暗的历史和生命之中,深切地体验大地和天空、光明和黑暗馈赠给个体生命的这种可能,无限地打开生命的空间,去感受存在的欢欣、迎接苦难的庄严,并通过语言有机地呈现出来。
王天武据说是辽宁阜新70后诗人,之前没读过他的诗歌,更不知道这个人,最近在微信上看了他的几组诗,深切地被他诗歌的异质性(相对于当代诗歌坛的其他写作)和对世界的感知及处理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态度、方式所吸引;在他的诗歌中,世界被打开了,人宽阔而又尊重地活着,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对历史和世界有深刻的感知,并且必须富有勇气、真诚地当担自己的命运,深刻的感知和真诚的担当需要巨大的心性和德性,能这样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痛苦就是你不去看它》一诗在王天德的诗歌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开句“亲爱的母亲,我原谅了命运”,便显示了诗人的境界,与世界达成了和解。但这和解并非诗人看不到世界痛苦、荒谬:我读过世事沧桑话鸟鸣,那是一张地图,/上面有痛苦的岛屿,有快乐的,有不明觉厉/的河流,树挺立着,歪斜着。这并非令人满意的世界,那些莫名其妙的事物统治这世界,我们的命运就置身其中,但我还是和世界达成和解。这种和解不是退让,不是对黑暗和荒谬的无知,而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和生命力对世界的包容。“光沉郁、明亮、阴暗,都是我们的必然。”这是深沉的觉悟力对于世界的总结,我们没有其他的去处,只有这光的沉郁和明亮是我们的必然。“想到你已经去世,就是我不再看到你了,/这也好,痛苦就是你不去看它。”“看不见你”多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也道出了诗人对命运的担当和从容,虽然痛苦永驻在诗人的心中。
这是一首悼亡诗,怀念去世的母亲,但诗中没有哀戚,伤痛虽然无法抹去,但正是在平静中对伤痛的分享,使活着的生命在不可逆的命运中有了醒着的尊严。
这首诗激活了我们对生命之妙的想象。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夜过南湖
■  青小衣

月亮越来越小,掉进湖里
没有溅起一朵水花,就不见了

雾气升起来。这世上
有东西往下走,就有东西往上走

湖边的小房子,灯火温暖
仿佛不是人间。我不敢靠得太近

露水打湿了两双鞋
它们互相走路,走着走着就走失了

西渡:风景•感觉•人生
这是一首清新的写景小诗,其优异之处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微妙的感觉和某种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人生体悟,显得特别含蓄有味。
“月亮越来越小,掉进湖里/没有溅起一朵水花,就不见了/雾气升起来”,这里的描写似乎是写实的,但实际上却是暗示的。月亮变小掉进湖里、雾气升起都不是瞬间的事,说明诗人在南湖岸边已徜徉了很久。接下来,诗人说“这世上/有东西往下走,就有东西往上走”,这是对前三行诗所描写的景象的概括,而“这世上”三个字却又把这个概括从自然的景物转移到人世的观察中。但诗人却又就此打住,好像一个尚未绽放的唇边的微笑,这样含蓄的诗情最微妙,也最耐人寻味。
“湖边的小房子,灯火温暖/仿佛不是人间。我不敢靠得太近”,这两行重新回到对景物的描写,但更多的是传达诗人对景物的感觉,语气微妙。对于远处的灯火,我们本来只能观察到明暗之别,诗人却感到了它的温暖,而且感觉它“仿佛不是人间”,以至于“不敢靠得太近”,诗人感觉之精微也就在其中了。
“露水打湿了两双鞋”,这一行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前文已经暗示的时间持续的印象,而且透露出湖边漫步的不是一个孤单的人,而是两个、一对。但诗人同样没有交待,这一对是朋友,是恋人,还是亲人。最后一行“它们互相走路,走着走着就走失了”又从眼前的情景引出对人生的观察。两双“互相走路”的鞋该是彼此亦步亦趋,显示了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然而竟至于“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但诗人对这一事实也仅仅点到为止,没有感慨,没有评论,而把感慨和评论的权利留给了读者,也把含蓄蕴藉的风致保持到了最后。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安仁县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那么多的疼才酿成一滴蜜
■ 马启代

一滴蜜的甜,让我想起那些被赞美的蜜蜂
想起那些被刺穿的花蕊
想起那面被群蜂抢占的山坡,那个春天

——那么多的疼才酿成一滴蜜
那些花,那面山坡,那个春天都未曾喊叫
那些被赞美的蜜蜂一直唱着颂歌

——我伺弄的这些汉字,都有曲折的人生
我感觉着它们的隐痛,为它们接生
它们不会唱歌,也不打算毫无来由地伴舞

——唯一可以做的,也许就是酿出一滴蜜
是苦是甜,都是别人的感觉
锋刃上的蜜,从来都是一场场风暴在潜伏

吴投文:把诗意扭转到一个险峻的处境中
蜜蜂是诗人钟爱的小灵物,它们在诗歌中出没,总有一种花蕊般的稚气,单纯、美好,却戴着一副象征或隐喻的面具。在传统的诗歌中,蜜蜂的象征或隐喻意义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里,蜜蜂酿蜜的辛劳和无私一再受到诗人的赞美,反过来看,也是对人类自己的赞美。在马启代的诗中,蜜蜂还是戴着一副象征或隐喻的面具,却有一些反讽的意味。“一滴蜜的甜,让我想起那些被赞美的蜜蜂”,甜与蜜蜂联系在一起,不过,诗人想得更远一些,花蕊、山坡、春天、颂歌都与蜜蜂这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在此,蜜蜂的形象显得斑斓多彩,也显得意味深长。
甜是蜜蜂带给人类的奖赏,而人类也把赞美回报给它们,这是一个恰如其当的结果。不过,人类也迷失于甜的粘稠中,并没有意识到甜来自于自然界其他事物受损伤的结果。蜜蜂与人类原来处于共谋的关系,不过是相互之间处心积虑的交换而已。“那么多的疼才酿成一滴蜜”,这一句来得实在有点残忍,原来一滴蜜要由那么多的疼痛来酿造,而受损伤的“那些花,那面山坡,那个春天都未曾喊叫”,都默默地承受着蜜蜂的蛰刺和掠夺,默默地承受着疼痛。这是此诗的构思颇不一般的地方,是由逆向思维所带来的诗意逆转,“那些被赞美的蜜蜂一直唱着颂歌”。实际上,不仅蜜蜂嗡嗡的叫声是一曲颂歌,甜也是一曲颂歌,在此,颂歌的性质带有晦暗的色彩。
诗的第三节是一个转折,由蜜蜂的酿蜜转到写诗,承接自然,把诗意扭转到一个险峻的处境中。诗人说,“我伺弄的这些汉字,都有曲折的人生”,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感叹!他向往和执守的是一种充满痛感的写作,他为文字接生,但他的文字“不会唱歌,也不打算毫无来由地伴舞”。马启代倡导“为良心写作”,他的诗有一种坚硬的质地,这是他作为一位诗人信守的准则。“唯一可以做的,也许就是酿出一滴蜜”,虽然写诗如同酿蜜,但诗人却不愿意做一只制造诗歌之甜的蜜蜂。诗的最后写道,“锋刃上的蜜,从来都是一场场风暴在潜伏”,掷地有声,这就是一位诗人的衷肠,是“为良心写作”的实质。就此而言,此诗可以看作是马启代的诗观。此诗写得简洁、畅达,在明亮中有阴影的拂动,诗中的愤怒也抑制如微风中花蕾的颤动,也如花蕾内部的燃烧,把火焰引向开阔的心灵之境。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咀嚼草根
■ 邱正耘

野草也是昂首挺胸在阔大无边的大地活着
常常会被冬季阻隔了行走的路,不甘心
可是,一腔的理想,背负的梦
始终埋在坚实的大地下,沉默,滋长,倔强
如果,草苗提前暴露了消息,就会被出卖
草根,被掩护之后,潜藏
小草是必须做出的牺牲,献祭

筚路蓝缕把嘴对准了大地
咀嚼大地的养分,生如此,死如此
同为生命招展的小草,把身体挺出地面,迎接
绿色是可以感染味觉的,不仅仅是为了视觉的效应

顺着线索找下去,仿若面对未来的理想
草根,也有嫩白的时节
喂养了一支队伍,胃成为一片容纳汁液的大海
胃支撑了一种意识形态走向辉煌

草根探到了深处的悸动,柔弱的身躯也穿得过黑夜和石块
压扁的根,敢向宽处生长,哪怕变形,也把叶片脱出覆盖

我也咀嚼过草根,扯出来,喂进口腔
发现新时期的野草依然饱满,没有受到除草剂的深刻影响
不能说不是幸运的事情

纵然做出了巨大贡献,草根依然还是草根,铺满的一地

敬文东:草根该怎样被咀嚼?
邱正耘的组诗《我咀嚼》,试图以个人的方式解决历史与记忆的宏大问题。全诗被一个动作贯通起来:咀嚼。即,以某个物件为纽带(草根、皮带、子弹),通过味觉品尝、回溯现代历史。
在《咀嚼草根》一诗中,可以看到“咀嚼”动作如何成为“反思”的隐喻。“顺着线索找下去,仿若面对未来的理想/草根,也有嫩白的时节/喂养了一支队伍,胃成为一片容纳汁液的大海/胃支撑了一种意识形态走向辉煌”。仅在这一段,不同时代的话语被杂糅起来了:八十年代诗歌中常见的“理想”、革命文件中的“队伍”、异质化的“意识形态”......都被吞入这“一片容纳汁液的大海”。这里,“咀嚼”暗示了诗歌的时间结构:诗人以当下的“胃”,试图包容、处理剧烈变动的当代历史,这也使得诗意显得格外芜杂。
诗人笔下的“草根”是作为某种永恒的事物存在的:“发现新时期的野草依然饱满,没有受到除草剂的深刻影响/不能说不是幸运的事情”。“草根”一词,其流行大概始于九十年代之后的网络世界。它同样是高度象征性的,代表了与官方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在新世纪以后的讨论中,它也常被设立为与晦涩、理论化的知识分子话语相对立的平民文化。《咀嚼草根》的立意,存在于大的语义背景之中,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田园化的动作,而连带着诗人的立场与观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语义。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  左右

我挖了一个坑。挖了一会儿
看着它
又把它埋上。我为命运埋下的纸钱
没有人会知道

赵思运:“命”令我沉默
人们常常谈到诗歌的“及物性”,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诗歌的“及物性”做了狭隘的理解,误以为“及物性”就是单纯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有效指认,甚至更狭隘地把“及物性”视为“干预现实”的功能表现。其实,对于真正的艺术来说,“及物性”最核心要义应该是有效抵达读者的灵魂。左右的《命》就是一首强烈击中读者心灵深处的“及物”佳作!
左右的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指向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命”。命运感是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的源泉。诗歌是左右的生命器官。他通过诗歌器官去触摸世界的冷暖,世界亦通过诗歌器官去探触左右的人性温度和生命心跳。左右的写作是真诚的,内敛的,他借助诗歌勘探自己的命运。不是外向的扩张的,而是自我观照。“我挖了一个坑。”“又把它埋上。”动作是内敛的封闭结构,但是,诗歌的内在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我为命运埋下的纸钱/没有人会知道”,包容了那么多难以言传的灵魂之孤独和命运之悲苦。
卡夫卡说过:“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命》就是那把能够击中庸常心灵的“利斧”。这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是左右的生命寓言,同时,也是人类的命运的寓言,是写给每一人的命运谶语。这把“利斧”在左右的同名诗集《命》中,反复出现,用尖锐的“斧尖”轻轻地为我们揭开了残忍而温情的命运的缝隙,令我们在“沉默”中心潮澎湃。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碎片
■ 刘霞

常常注视读到过的
死亡之光
觉得温暖
为不得不离开感到悲哀
我想去有光的地方
多年来保持的顽强
变成了尘埃
一棵树
一阵闪电就可以将其摧毁
什么都不想
未来对我而言
是一扇关闭的窗户
窗内的夜晚没有尽头
噩梦从没有消失
我想去有光的地方

向卫国:她要的是最低限度的光
因为上帝的缘故,已经有太多的诗歌拿光说事。
刘霞的这首诗,也是因光而起,但她所要的,远不像别人那样,是上帝之光或形而上学之光,虽然她同样渴望也并不拒绝这些。
她要的只是最低限度的光:自然的日光或月光,日常的、俗世生活的明日之光或未来之光。
因为这些,她都没有。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之一。2011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在网络诗坛发现、首荐了一批实力新人。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高校基础写作》等选本和教材。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歌周刊》、《华语诗歌双年展》、《异类诗库》,主持《诗歌周刊》年度人物、中国好诗榜、华语网络诗歌奖评选。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现任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辑。

蝉诉
■ 辽东天赖

声音再大,又有谁会在意?
都当作无聊的聒噪

等吧,等秋后

秋后天清气朗,明日高悬
秋后,再无我的声息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6-23 15:16)

韩庆成:等的悬念和疑问
《蝉诉》的第一段很好理解:“蝉”叫,“人”觉得很无聊,蝉大叫,人觉得很烦。第二段也好理解,蝉无奈,因为没有采取其他方法,便只有等。不好理解的是第三段,第一句,貌似等来了蝉所希望的结果:天清气朗,环境好转,明日高悬,太阳挂得老高。第二句,蝉不叫,无声无息了,沿着第一句来理解,似乎是一切都好了,不需要叫了,所以便自我消失。
果真如此,此诗的价值在我看来也就玩完了。于是,我把这首五行微诗从头到尾重读了一遍。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整诗的色调缺少了按上述理解所应有的明快和欢欣,相反,读最后一句,感受到的反而是一种异样的悲苦和凄凉,像一句悼词,像一行墓志铭。
如果晚写20天,我会毫不怀疑这首诗是写给“躺着的那位诗人”的。因为无论是天清气朗还是污浊一团,秋后,都将不再有他的声息。他永久带走声息的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结束的界碑,是从只能无奈地叫转向可以“采取其他方法”的分界点。
回过头来三读这首诗,我的眼前就有了一种光芒。看不到光芒的诗不会是一首好诗,至少不会是一首能够经久不变的好诗。在此光芒之下解读,“声音再大”,也是和平方式的诉求,是“人”不“在意”前提下的一种力争;“都当作无聊的聒噪”,力争无效,磐石依然无法撼动;“等吧,等秋后”,从夏等到秋,实际上是从一个世纪等到另一个世纪;“秋后天清气朗,明日高悬”,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幻象,一个天真的幻想而已;“秋后,再无我的声息”,这最后一句,于悲凉中有了新的含义——“蝉”已放弃这种单纯的“叫”的诉求方式,这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蝉”又意味着什么,最后,对人类前进的秩序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这首五行微诗留下的关于“等”的悬念和疑问。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精神病院
■ 鲸向海

哈啰,天气真好
昨夜梦中割腕
顺利否?
那些外星人离开
屋顶没?
你今天还是
观世音菩萨的净水瓶
转世啊?
忧郁时候
就这样轮流探望窗外巨大的鱼缸
举起路人的手
大家一起来呼口号:“呃……。”
吸尘器花费一整个下午
把整个房间清空之后
想着用什么方法把自己也吸走
当独角兽走过面前
就把牠们的角拔起来
当作麦克风
各地送来的花篮
使这里成了假日花市
下次一起
当总统好吧?
ByeBye,
记得乖乖吃药
嘘,你不觉得可怜的主治医生
不知道他自己
有病吗?

杨小滨:荒诞中的真实内核
鯨向海是台湾七零后的代表诗人,也是网路世代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诗人之一。他本人的职业就是精神科医师,这首题为《精神病院》诗很显然是从日常经验提炼出来的场景。不过,全诗的荒诞感来自诗人的声音在诗中由医生转化成了病人的声音,也就是说,鲸向海将这首短诗做了戏剧化的处理,主体戴上了病人的面具,扮演了病人的角色,以致于精神病人的口吻僭越了抒情主体的位置。这一类的角色化处理在小说中时有运用,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就有一章是以白痴班吉的口吻来写的;但在诗歌中,还比较罕见。
诗的开头蓄意造成貌似平淡无奇的效果,而第二行的“昨夜梦中割腕/顺利否?”就透露了某种创伤性的危险深渊,而这恰恰是被掩盖在常态打招呼模式的社会日常之下的。在这首诗中,我们不断遭遇到各类日常与反常之间的巨大错位。同样,“那些外星人离开/屋顶没?”将人类的离奇假想放到过于日常的背景上,形成了不协调感。而“大家一起来呼口号:‘呃……。’”则更是一次“突降”(bathos)的操演,将对于“口号”的崇高期待推进到打嗝、叹息或懊恼的低俗谷底。到了诗的结尾,病人的话语将医患的地位作了根本性的调换:“嘘,你不觉得可怜的主治医生/不知道他自己/有病吗?”几乎要把整首诗的非理性话语从荒诞无稽中挽救出来,但我们必须推断这毕竟是鲸向海作为是医师/诗人的自我诘问。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父亲节写给父亲
■ 大卫

你心里没有节日这个概念
你也不知道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是大豆,高梁还是
玉米。车子现正穿行于湖南
山与山之间,是流水与空地
草像我们江苏一样的绿
那块土地生你养你最终
又收留了你,埋你的那几平方米
才是我最最亲爱的
祖国,你和你以前
打过骂过的女人
躺在那里,你要好好
对待她,你们要好好
过日子,你们过得
好不好,我听听你们房前的鸟叫
就知道了,我看看你们房前的青草
就知道了,你从未
喝过我一滴水,我欠你的渴
以大江计,以大海计,第一个
抱我的人是你,第一个打我的人
也是你,你走的时候我还小
我的手臂抱不动你
你让我永远欠你一个姿势

车子在颠簸中穿行
窗外汹涌的绿
被一滴泪淹死
你给我留下了天
也留下天大的事
许多次我无路可走
不知找谁商量,许多次
我站在十字路口
找不到一个
温热的词,连一张照片
都没给我留下
你不仅让我找不到你,甚至
不让我找到一个人像你
你对另一个比你小很多的
男人,做得确实有些
过分,如果来世
你还做我的父亲
求求你了,不许对我
这样狠。我们
不许流泪
不许分别
不许彼此把对方
抛开,我们同时
对一个女人好,你爱她
我也爱她
我们天天在一个桌子前
吃饭,谁的面前
都不许空着碗……

2012年6月16日,写于张家界至石门途中

徐敬亚导读:朴素是最大的神性
让我们还原一下这位父亲:1、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父亲(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大豆,高梁还是/玉米)。2、一个土葬了的父亲。3、一个实施家庭暴力的父亲(打过骂过的女人)。4、过早死亡并为儿子留下痛苦的父亲。5、抱孩子也打孩子的父亲——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父亲,但却是无法选择也无法拒绝的父亲。我相信一个西方贵族的后代不会这样古怪地怀念父亲。是苦难,正是苦难,在中国人的亲情中撒下了一股魔鬼般的粉沫儿,才使这个民族的人面对亲情的时候,常常五味杂陈、百结愁肠,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如此复杂的亲情,大卫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单纯、平白、朴素。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朴素是最大的神性”。这句话的诗学根据是:事物第一原态的粗糙与简陋,不能称为朴素。修辞学意义上的朴素,是指经过写作者以意念净化、蜕变后的事物第二生态。这时作为”相”的亲情关系,由于经过了诗人意识的扫描而升华为类似于“现象学还原”后的净物,即“去除了虚假设定的真实意识的原初领域”(本质领域)。因此,大卫眼中的父母亲情早已超越了世俗态度而转向了具有某种哲学意义的自然态度或审视态度。至少,他把父子关系还原成了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把母子关系还原成了一男一女的关系(于是才有上一期我评荐过的《给母亲写一首情诗》)。正是由于登上了这个身份对等的人文平台,大卫才像裁判一样站在父亲的坟头。他倾听鸟儿鸣叫与风吹草动,只是为了监督一个不好好过日子的父亲。这既是诗化的想象,也是让人流泪的一个中国人儿子的扭曲陈述。这种扭曲既包含儿子对父亲的怨恨、责备,也有生命层面的依恋。结句的“谁也不许空着碗”,又回到了失去父亲的残缺情感的恐惧之中。
我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大卫在忆念父亲的间隙中,顺便澄清了另一个略含有国土面积意义的情感界限——我以为大卫写出了本诗中除亲情外的最高音:埋你的那几平方米/才是我最最亲爱的/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7-21 15:21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了一遍,都是触动心灵的佳作!
最打动我的还是是大卫老师的《父亲节写给父亲》
我记住了一句话:朴素是最大的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7-21 15:22 | 只看该作者
韩总辛苦,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7-21 16:3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7-21 17:47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7-22 09: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7-28 14: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8-20 22: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6 01: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