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8|回复: 23

新经典导读(总第11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11期/刊《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

徐  江导读:石蛋蛋《盛夏》
世  宾导读:谭雅尹《大海的幻觉》
西  渡导读:于贵锋《凉州词》
吴投文导读:方文竹《天上人间》
敬文东导读:张政硕《船夫和桥》
赵思运导读:飞  廉《春山晚晴》
向卫国导读:耿占春《世界荒诞如诗》
韩庆成导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杨小滨导读:乌鸟鸟《在世界最高楼顶等待大雁飞过狂想》
徐敬亚导读:冯青春《灯光》



徐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盛夏
■ 石蛋蛋

一群毛茸茸小鸡
围观
一枚打碎的鸡蛋
等它
慢慢煎熟

徐江:超验的诗怎样才是有效的
《盛夏》是一首超验的诗。写新诗的人,过去爱把这类诗误读为“哲理诗”,其实有差别:哲理诗的寓意单一,言说目的也单一,它的意义所指是封闭性的。超验诗的意义所指则是开放式的,寓意更丰富,由作者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提供出更多的言说可能性。
鸡娃围观鸡蛋的打碎、煎熬,这一场景可以承载多种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场景本身所呈现的才是“第一诗意”,后续的诸多诗意仅仅是“第一诗意”的衍生物。对于一首成熟的超验诗而言,字面所呈现出的场景、意境,才是诗意的直接支撑。字面呈现的东西一旦不成立,把诗意的形成完全寄托于读者、研究者的猜想、误读,实则为诗的大忌。
本诗作者石蛋蛋生于1957年,前出租车司机,现已退休。2015年开始写诗,他的作品堪称北京诗坛过去这一年多来的最亮点之一,也是北方民间自山东的园旗先生后,涌现出的最强有力的“老新人”。他的诗,素材多来源于最日常的生活,而且能从不同角度去努力尝试,发掘不一样的诗意。本诗便是有力的证明。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大海的幻觉
■        谭雅尹

在一把木椅前,窜入大海
浪尖上的白鸟
双双跃起
宣告我的新生

倘若这是真的,清洗双手
金黄的脸蛋蹦出来
爱与光芒
遍地丛生

星辰不需要舔舐伤口
花蕾就属于它们
音乐升起,少女和孩童踮起脚尖
落入手中的不止果实

我接受这里的一切——
因那绿的田野和花的腹部
让脚步轻松
因那单调的血统存有爱的知觉

夏日快要落进河里
钢琴是海上的舞女
蓝色老人在布景中观望。

世宾:我看见那圣洁而宽阔的世界
在当代诗歌写作历史中,表达思想、呈现反抗、寻找尊严作为重建诗性世界的重要美学法则被大多数诗人奉为圭臬,由此,在当下作为一种语言方式、一种表现手法,象征主义被大多数诗人使用并且获得广泛传播,也就是说,读者在接受诗歌时,象征主义的写作方式更容易接受、进入。这是陶冶的结果。但20世纪初产生于英国的意象派诗歌以及写作手法却在我们的当代诗歌被严重忽视了——我们因懒惰或者智力的退化或者对大众的期待而更接受那些简单明了的东西(包括口语),不愿意在语言的可能性和精神强度上挑战自己的智力。对于异质的追寻、对于对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的不舍,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便能意识到诗歌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对意象派写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策兰、特朗斯特罗姆的持续影响也说明意象派依然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可能性。意象派要求以直觉、准确、高度凝练的语言手法呈现事物和世界,这对于热衷简单表达的诗坛无疑构成巨大的挑战。
谭雅尹是东荡子诗歌奖•广东高校奖的获得者,之前读她的诗歌感觉路径不错,有特殊性,有不俗的表现,但没有深入去思考究竟好在哪里。最近听《大海的幻觉》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忽然就全部进入了她的诗歌——一个喜悦的、圣洁的、蔚蓝色的世界在眼前慢慢打开。必须承认,是声音帮我打开了这个世界,声音的质感和音乐营造的氛围使那个场景在眼前徐徐敞开。
谭雅尹的诗歌世界相对于现实的世界是另一个空间,因此她进入诗歌空间喜欢在开头提供一个视角(如“拐角处”之于《音乐的房间》),这个视角也是我们进入她的诗歌视角或者通道。在《大海的幻觉》这首诗中,“在一把木椅前,窜入大海”开句,就引领我们进入她的诗歌,让我们仿佛坐在大海边的一张椅子上,去注目那圣洁、生机勃勃的、美好的、蔚蓝色的世界。这种感受需要你凝神去体会,需要你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和体验力去捕抓那从生命经验里提取出来的玄幻般的美,没有体验力的人或者漂浮于现实的肤浅的人是无法体验到的——我曾经就是如此。极强的画面感和感受性,通过重重叠叠的沉积,一个圣洁而宽阔的世界就打开了。
美:那纯粹、高远的世界可能是意象派最终所要抵达的地方。美将拯救世界!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凉州词
■        于贵锋

比起凉州雪,这场雨逊色多了。有一把蓝色的伞
我并不想躲在它下面。有一个墓穴,钱币和灯光埋在里面。
有一排房子,一些家禽和野物,安静地站在玻璃柜里

走出凉州地界,凉州小调野野的味道还没有散尽。
我看见了一个人透明的隐痛,他不在异地,但有了异乡
凉州雨的小嘴唇也长了出来
暮色降临,我甚至还在辨听那些难懂的方言

白草黄榆,这已经是地道的凉州词了

西渡:不日常的日常
这是一首别具风致的短诗。首句“比起凉州雪,这场雨逊色多了”,就显示出一种特别的,与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关于凉州的苍凉古歌迥然有别的语调。这是一种亲切的谈话的语调,作者借此暗示我们,他的凉州词将要带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日常的、属人的凉州(“雨”),而不是古歌中那个特殊的、英雄的凉州(“雪”)。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悖论,“雨”在别处是日常,在凉州却并不是日常。或许,凉州的日常就是它的不日常。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排比句式(“有一把蓝色的伞”“有一个墓穴”“有一排房子”)界定了这一个不日常的日常的凉州。这个排比句的描写抓住了凉州的地理、气候和历史特征,同时又是隐喻性质的。“有一把蓝色的伞”承前的“雨”而来,应指凉州的蓝天。这个分句一方面描绘了凉州的气候特征,另一方面又以“我不想躲在它下面”强化了对凉州的日常性的钟情。“有一个墓穴”一句指示了凉州作为古战场的历史。“有一排房子”一句指博物馆,家禽和野物站在玻璃柜里展览给他乡客。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放远一点,也可以把凉州广阔的、透明的空间,视为一个透明的玻璃柜,那么我们既在玻璃柜之内也在玻璃柜之外观察凉州。站在玻璃柜外,则凉州本身就成了一件被展览的“物”——文物。
第二节以离开者的身份抒写对凉州的怀念。第三节只有独立的一行。按照逻辑的顺序来说,这一行应该位于第一节,作为其中一部分,但作者特意单独把它挑出来,挪移到第二节之后,作为结句,大大强调突出了它的效果,同时一反初衷,最终还是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苍凉的氛围。但作者也许强调的是,这种苍凉本身正是凉州的日常。从构思上说,这样的写法也使全诗文思灵动,视角上出现凉州——出凉州——入凉州的大跨度跳跃。这样的构思也足证作者是一个富有经验、心思缜密的写手,非浅尝者可比。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安仁县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天上人间
■ 方文竹

“将庭院扩大安置于千秋关下再娶几房太太”
梦中一位长衫男人奔于长亭短亭
突然间对我耳语
我是他的第八代世孙

我还在低吟埃利蒂斯庭院里的石榴树
突然间摘下近视眼镜
“命运原地不动田园弥漫四散的道路
我在创造蒹葭之美”
不知风雨突至触手就及
不与山水为敌但不敌人类的欢歌笑语
不在弹丸之地背对明月一轮

当拆迁之潮覆盖青蛙的故事时
再入梦来到千秋关下
这里已是荒芜人烟
“那是八十一匹白马驰往天上人间”
2011年12月

吴投文:怀着对美的向往而在虚空中逃避
读方文竹的《天上人间》,我始终有一个摆不脱的疑惑:现实还是现实在梦中的投射,梦境还是梦境的现实化?抑或是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式的“跨越感觉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鸿沟”?好像都是,又好像有那么一点变异。诗的主题具有发散性,这是此诗显得诡异的一个地方。
此诗有一种游移于现实与梦境的恍惚感。天上大概是一种想象,而人间则是现实,天上人间是诗人从梦中醒来的瞬间体验,不真实,似乎与现实隔着一层薄脆的帷帐,但又似乎如在眼前。诗人对现实与想象的处理也有一个模糊的边界,诗的第一节写一个梦,暗示发生在天上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显然是不真实的。诗的第二节是写梦醒之后的事情,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无疑,这是一位诗人的生活,与遥远的另一国度的一位诗人的生活形成对照。诗的第三节写现实遭到破坏带给诗人的打击,诗人只好再度入梦,在梦中“驰往天上人间”。这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对幻美的向往?诗人的态度是模糊的,他游移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怀着对美的向往而在虚空中逃避。
诗中的时空是主观化的,是非历史化的,一切都显得不确定。这像是命运的一个寓言。天上人间在诗人的笔下乃是一个梦境,看来诗人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怀着悲伤的体验。诗中有一种颓废而苍凉的气息,诗人耽于对幻美的向往而保持内心的秘密,又使诗中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如果一首诗中的神秘介于可解与不可解的张力之中,则是一首诗的成功。显然,这也是《天上人间》的一个特点。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船夫和桥
■ 张政硕

船夫肚腩中的吆喝声
将光影的包膜划开,
前缀在喉咙中轻轻摩擦,
水中投下光影的空白。

一根浑圆的橡木
将土地缝在了一块儿
男人们唱着国际歌
用绳子将木船拖走。

上世纪的船调鲜有知晓
船头的吆喝,指向大海以北,
词语的后缀,已与木桥诀别
船夫离开木桥,不久失去讯息。

2016.5.1 作于彼得堡涅瓦大街

敬文东:语言的位移
汉语中,“尝”字除了辨别滋味的含义外,还有“经历”的意思。这个字义的引申实则透露了汉语的奥秘——中国之舌集辨味、发声和辨世于一体,可以说,汉语是一种拥有舔舐能力的语言。如果说汉语认知世界在于舌头,那么中国的“老大哥”俄罗斯人民则更倾向于用喉咙去吞吐万物,含混不清的音值和混浊喉音使俄语像是被紧紧包裹在喉咙中,既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张政硕的这首《船夫和桥》便捕捉到了俄语声音的特点和语言的特质,前缀表示运动动词的方向,“前缀在喉咙中轻轻摩擦”,如同船桨划开水面;词语的后缀在表示语法含义时,词尾的发声在常常被忽视,因而“与木桥诀别”后,“不久失去讯息”。此诗作于彼得堡的涅瓦河畔,船夫与桥本是诗人眼中真实的景象,但在船夫激昂的吆喝声和怀旧的船调中,诗人却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甚至一度恍然:这不是彼得堡,这是列宁格勒!如同曼德尔施塔姆对故乡的呼告:“彼得堡!我暂时还不想死去:/ 你那里还有着我的电话号码”,身处异国他乡的诗人站在心灵的流亡之地,带着对汉语的乡愁以汉语独特的舔舐能力去分辨异国的风景,却被“失味”的现代汉语所牵绊,只能更多地调动其他感官,去听船调,去看光影,唯独无法去尝鱼的腥气、水的甘味,正如无法亲身经历那些船夫的生活。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这种“失味”的汉语在语境的位移中也因此被雕刻上了白银时代庄重的花纹,增添了重奏般厚重的声调。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春山晚晴
■         飞廉

雨后,落日照满山新绿,
我的竹林兄弟,今春,

又少了一人。怀着致命
的软弱,我败退如南宋,

十四年来,偏安于杭州,
凤凰山上,练习采薇。

我这旧时代的钝书生,
以简朴来安身立命。

乱石间,陈寅恪犹峭然冷对,
而我,只屈从于这阵鸟鸣。

2011年4月22日

赵思运:现时代的“文化遗民”
飞廉的几乎每一首诗都带有鲜明分个人精神气息,显现出飞廉特有的诗学语法。他对古典文化典籍精研甚勤,但是,他的择取倾向性都有一个清晰的灵魂指向——历史与现实的倾颓之痛。“凤凰山系列”是其代表作,《春山晚清》即为其一。
飞廉1997年来杭州读大学,先在宝石山、栖霞岭下苦读了四年,接着京杭大运河边住了三年,凤凰山上八年,钱塘江边五年,而今又搬回了宝石山下。其中,最深入飞廉骨髓的是凤凰山岁月。飞廉说:“过去的年代,文字里的人物,往往比当下更真实可信。河南,杭州,我的双重地域身份,有时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北宋仓皇南渡的一员,泥马过江,至今很苍老的活着。”南宋建都杭州凤凰山,为皇城。方圆九里之地,兴建殿堂四、楼七、台六、亭十九。南宋亡后,宫殿改作寺院;元代火灾,成为废墟;明代成为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现还有报国寺、胜果寺、凤凰池及郭公泉等残迹。凤凰山可谓历史兴亡的见证。从1997年到写作本诗的2011年,飞廉的感受是“败退如南宋”,“偏安于杭州”。在很大程度上,飞廉使自己活成了业已湮灭了的传统文化人格符号。因此,他夫子自道:“我这旧时代的钝书生,以简朴来安身立命”。
在他的笔下,有两大意象群落,一类是落拓的传统文人群像,如大多都是避祸文人的形象,如庾信、贾谊、王维、杜甫、李白、严子陵、郭泰、顾宪成、屈原、庞统、向秀、嵇康、阮籍、王羲之、山涛、陆机、陆云、刘伶、张岱、苏武、黄仲则、龚自珍、孔尚任、贾岛、郁达夫、周作人、胡适、陈寅恪;一种是凤凰山等自然意象群落。一方面是“陈寅恪犹峭然冷对”,另一方面是“屈从于这阵鸟鸣”。“屈从”一词,言外之旨,异常丰富。他在《钓台春昼》里说:“我不是战士/也无心作隐者”。他规避了二元对立的生存方式,而是在“苍颓、荒凉、虚空”中寻找个体的生命意义。这个“凤凰山上,练习采薇”的“钝书生”,他内心始终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寻找灵魂故乡,这个灵魂故乡已经超越了“河南—杭州”,超越了“北宋—南宋”,超越了“历史—现实”,而指向形而上的心灵世界。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世界荒诞如诗
■ 耿占春

许多年后,我又开始写诗
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在道路
像逻辑一样终结的时候
在可说的道理变成废话的时候

开始写诗,在废话变成
易燃易爆品的时候,在开始动手
开始动家法的时候,在沉默
在夜晚噩梦惊醒的时候

活下去不需寻找真理而诗歌
寻找的是隐喻。即便键盘上
跳出来的词语是阴郁
淫欲,隐语,或连绵阴雨

也不会错到哪儿去,因为写诗
不需要引语,也无需逻辑
在辩证法的学徒操练多年之后
强词夺理如世界,就是一首诗

向卫国:诗歌与世界的反向修辞学
诗歌与世界,是一种隐喻关系吗?是,也不是。
如阿恩海姆的理论,诗歌与世界是一种“异质同构”关系吗?是,也不是。
如王尔德所说,“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吗?是,也不是。
诗歌与世界(现实)的关系,在兼为诗人/评论家/思想者的耿占春先生写的这首诗里,得到了一次性的兼具诗性/理性、逻辑性/荒诞性、认识性/悲叹性、戏拟性/严肃性的——诗意的阐释、愤怒的指控、无奈而多余的书写。本来属于诗的语言世界的“不需要引语,也无需逻辑”、只要寻找到“隐喻”便永远“也不会错到哪儿去”的本性,不知何时起,却成为了现实世界的普遍特征:“道路像逻辑一样终结”“道理变成废话”“废话变成易燃易爆品”,一言不合就“开始动手”“开始动家法”,“活下去不需寻找真理”,“辩证法的学徒操练多年之后”却变得像写诗一样“强词夺理”……
这是一个怎样荒诞的“世界”呀!它竟然走的是诗歌无逻辑的逻辑。
这是一首多么真实的“诗歌”呀!它竟然得向世界学习比荒诞更荒诞的荒诞。
诗歌再也不是世界的修辞;世界却成为诗歌的最坏的隐喻。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安徽宣城人,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之一。2011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在网络诗坛发现、首荐了一批实力新人。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高校基础写作》等选本和教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除了干预我无所事事》,主编《诗歌周刊》(在线版、微信版)《异类诗库》《百年新诗典藏书系》,主持《诗歌周刊》年度人物、中国好诗榜、国际微诗奖评选。曾获中国当代诗歌奖等奖项。现任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辑,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中文部特聘主编。


北海东炮台遗址
■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13:21)

韩庆成:历史不容掩盖
这首诗一直是在客观叙事,包括诗中受到争议的焦点,即最后一句“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小黑板上的这个“没说明”,对于一个既没有炮也没有炮台的“炮台遗址”来说,是不应该的。巧的是,作者偏偏知道炮台毁灭的原因,于是,他把眼前小黑板上有所隐瞒的描述与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比对,用这最后一句道出了历史真相。
作者是客观的,也是理性的,他没有渲染,也没有引申——你也可以认为他已无法引申,因为对一首流派微诗来说,写到第五行已到极限——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是作者认为写到这里已经够了,该说的都已说出来了,再作引申,可能就难以保持客观了。正是从这一点考量,我认为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是对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表现出的极大善意。要知道,他完全可以再大肆渲染20行然后发到流派网的原创诗歌栏目。
我认真阅读了这首诗在流派网征评时的每一条跟帖,有的读了不止一遍。跟帖中的各种观点,与现实社会中对待“文革”这个历史事件的各种态度是基本吻合的。因此,诗的最后一句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醒目,那么刺眼。它就是那门被毁灭的大炮,矗立在那里,不开口,不控诉,不张扬,也不低头,让那么一些人驱之不去,食之难咽,视之心慌,坐立不安。
不用讳言,当今确有一种动向,就是刻意掩盖“文革”这段历史,掩盖与“文革”有关的罪恶。我从诗中读到的最有价值也最具现实针对性的言外之意,就是历史不容掩盖。道理很简单:一个不愿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会是一个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在世界的最高楼顶等待大雁飞过狂想
■ 乌鸟鸟

秋风过人耳,人脸衰兮
我扛着童年的汽枪,站乘摩登电梯
登上了世界的最高楼顶
楼顶之上,熟透了的秋季天空
犹如微微发黄的煎饼,散发葱花之味
煎饼之下,我将四肢瘫开
犹如南京板鸭,瘫躺于
牛皮缝制的高仿康熙龙椅之上
抽着古巴籍雪茄,赏着庞大的煎饼
等待着去往新加坡冬眠的大雁
拐老带幼列队飞过。可大半天过去了
中国籍的天空,只飞过了
两只去往南极洲围观企鹅繁殖的飞机
和一只疑似蝙蝠的不明人造飞行物
它们消失后,若干北京糖纸
若干纯点牌卫生纸,若干偷情牌避孕套
若干破鞋,从天而降
被砸着了的倒霉脑袋,人脖子高仰
将天空和飞机的娘痛操
欠操的飞机,吐下了一场唾液,以还击
淋得那倒霉的脑袋犹如落水之狗
抱着脑袋四蹿,满地球里找裂缝钻
秋风过人耳,人脸衰兮
后羿牌的太阳,仿佛聚光之灯
整日独照吾鸡巴。操后羿他娘的
我的鸡巴都快被晒成法兰克福热狗了
晒得它犹如乌龟的脑袋,萎萎地缩回了
卵袋里。最后一棵雪茄被抽成了灰后
瘫躺于牛皮缝制的高仿康熙龙椅之上的我
终于等无可等地高举起了童年的汽枪
将万里鸟声绝的天空一阵瞎射
哇噻!没料那天上,竟掉下了
一床规格2m×1.8m的云南白云来
我将它捆绑成炸药包状,背于身后
扛着慢慢慢慢冷却的汽枪
像一条二战战场上溜掉的胆小德国逃兵
溜回了秋季的房子里。楼顶之上
那些跳楼的人,在风水师的指导下
选择着合适的跳楼之地

杨小滨:寓言化的书写建构变形夸张的奇境
乌鸟鸟的“狂想”系列诗往往从日常的草根世界出发,在诡谲的想象中揉碎来自底层经验的生活素材和个人感知,营造出目不暇接的超现实景观与事件。和同系列的其他诗作一样,《在世界的最高楼顶等待大雁飞过狂想》充满了阴郁惊悚的黑色幽默,在一种悲剧性的闹剧中施展自由无羁的狂想,以嘲弄击打这个冷酷到怪异的世界。乌鸟鸟在这首诗中建构的嬉闹主体,跑到现代化符号的尖顶——高楼的顶端,居然想要去射大雁——这种模仿一代天骄的冲动在当代社会中凸显出荒谬性。乌鸟鸟采用了一种漫画与变形的手法,将“我”塑造成“南京板鸭”的形象,继而被从天而降的卫生纸、避孕套等等砸得“抱着脑袋四蹿”。这个梦境般的场景随后发展到用气枪射下一朵白云的床褥(供“我”逃回房内安眠)而告终。不过,这首诗的结尾以曾经发生并继续发生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底层社会中的悲剧现实作出了对照:比起丑角般的射雁者来,跳楼者的形象往往代表了更极端的失败者。但有意思的是,跳楼的壮举还需要“在风水师的指导下”,这就将悲剧作了喜剧式的处理,并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这和诗中古典语词和当代粗话的杂糅是相应的。无论如何,乌鸟鸟创造了一种特有的讽喻样式,通过寓言化的书写建构出变形夸张的奇境,把文化批判与语言杂技熔为一炉,同时将常态经验中的粗鄙和失败转化成具有强烈震惊感与荒诞感的后现代诗意。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灯光
■ 冯青春

一些光被我
挡住
我不需要那么
多的光
我用脚
挡住了
大部分
但是其它地方
也并没有因此
变得更亮

徐敬亚导读:由41个字构成的一桩禅门公案
关注这个冯青春很久了。我只是不知道选择他的哪首诗好或者更好。
他的诗必须10首10首地读,才能读得眼前冒起一片火光。而挑出哪一首,似乎都不像他的代表作,如同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就是天才诗人们的特点,就像当年的顾城与梁小斌。
41个字,小学生都认识。我想,这首诗应该放入小学课本。41个字哪个字都没有浪费。
冯讲了一个光的故事。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莫名其妙想到了都江堰,冯好像站在宝瓶口分水的李冰,一次又一次把鱼嘴向别人方向移动,而泯江却并不领情地依然奔流。
还能比这更简洁吗。一干二净,三层次。无场面,无背景,甚至无人物脸面,无身体姿势。画面一片空灵……第一次是无意的遮挡,第二次是有意的奉让,然而孩子般的捧心馈赠的光芒,却于世界徒劳无补。这便构成了一种反因果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做是一首荒谬的失意之诗。因果关系是孩子眼中最神圣的真理,因果相悖则导致荒谬。
不对,冯在诗中没有一个字表示失意。他只是书写平淡的结果。
那么,这首诗可不可以从主、客体的角度解读呢。主体是微小的,需求也是微小的,甚至连退让与施舍也是微小的。微小的个体对整个世界几乎无可施加影响。哈,这个主题有点哲学。
还是不对,冯没有那么多意思。他口口声声说的只是光。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光……奥,这是一个占有与放弃的游戏,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增广贤文……奥,又有点像佛诗。
读第二遍,我在结尾停了很久:其它地方/也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亮。平白的文字中,似乎包含很多不动声色的道理。它,是一则寓言,一桩禅门公案。
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光。
不管我们如何退让,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变得更加明亮。
听说,这个冯青春是个年轻的鞋匠。多好的一种职业。修鞋的人走路一定是飘的。走路也能写诗,抓耳挠腮也能写诗,上街买个啤酒也能写诗。古人饮酒赋之,鞋匠得句于缝补之间。
诗,真是个怪东西。有时越轻反而越重,字越白味道越浓,话少反而意增。它是不是有点像《圣经》:越朴素的字,越能藏着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过沙发。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我们如何退让,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变得更加明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经典导读
加个诗字好——新诗经典
新经典易与伊沙的新诗典搞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能比这更简洁吗。一干二净,三层次。无场面,无背景,甚至无人物脸面,无身体姿势。画面一片空灵……第一次是无意的遮挡,第二次是有意的奉让,然而孩子般的捧心馈赠的光芒,却于世界徒劳无补。这便构成了一种反因果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做是一首荒谬的失意之诗。因果关系是孩子眼中最神圣的真理,因果相悖则导致荒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真是个怪东西。有时越轻反而越重,字越白味道越浓,话少反而意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蕴厚实。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品赏学习,,问好诗人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3-29 03: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