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骆英诗集《知青日记及后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2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骆英诗集《知青日记及后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10月22日 16:55  新浪读书微博
骆英诗集《知青日记及后记 水·魅》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近日,诗人骆英诗集《知青日记及后记 水·魅》研讨会在诗人的母校北京大学举行。著名诗歌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冕,著名诗歌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洪子诚;诗人林莽,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跃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研究所教授胡续冬,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四川作协副主席成都师范学院教授邓贤,著名书评人解玺璋,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江西诗人、作家熊光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歌批评家、理论家吴晓东;著名翻译家梅丹理,四川绵阳诗人雨田;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李小雨,;诗人、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学研究所研究员汪剑钊,诗人、批评家,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陈超,文艺报主编阎晶明等人济济一堂,对诗人的作品畅谈已见。
  骆英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记述知青生活的诗集,作者以诗歌的方式回忆了自己做知青期间的诸多朋友以及许多有趣而难以磨灭的往事。语言诙谐幽默,洞见深刻,吟咏感和韵律性较强。《水·魅》则是一部组诗,大多在深夜或清晨完成,叙说了在思维最敏捷的时刻对自然、生命哲理般的思考,语言灵动,于平凡中搜寻不平凡的意象。作者能够娴熟地驾驭词语和情感,语言风格与诗歌情感基调的融合浑然天成。
骆英诗集《知青日记及后记》研讨会现场
  诗人骆英,本名黄怒波,自幼在宁夏长大。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1976年开始诗歌写作,出版诗集《不要再爱我》、《拒绝忧郁》、《落英集》、《都市流浪集》、《空杯与空桌》、《小兔子》、《第九夜》、《7+2登山日记》和小说《蓝太阳》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蒙古、土耳其等语种。是中国诗人中唯一完成世界七大峰登顶和南极、北极探险的诗人。


  骆英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的作者将大量的篇幅倾注在了那些平凡的小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描叙与追述,部分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人与事。整部诗稿明显带有一种谣曲的风格,自然而清新,几乎可说不事雕饰。它们与“日记”、“后记”的标题相吻合,构成了模拟口语的节奏,宣叙却不将立脚点置放在叙事上。
  新作《水·魅》中的语境多是西域或遥远的边地,在这里时间近于停顿,语言在减速,社会化的世界退场,一个物的世界在展开,它意味着一种隐微知觉的开始,和一种意识状态的苏醒。它既可以视为六十首诗相互独立的诗篇的组合,也可以视为同一首诗歌同一种主题不断深入地重写,或许,更像是对一种不断被推延的信念的缓慢辨认,逐渐呈现出一种思想的旅程。
  上山下乡的历史已经过去四十余年了,如今兴起的“知青热”充满对那个时代青春、理想、人生价值观的感叹。今天,诗人骆英将词语化作五味杂陈的酒,用诗歌的方式抒写知青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3 06:20 | 只看该作者
探照灯
许多时候—探照灯—似乎
只是出现于银幕中的道具
现身出场常伴随战火纷飞
荒谬的是操控者竟是敌人

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却也潜伏着一盏探照灯
它放射令人眩晕的光芒
刺痛着诗人的视觉神经

是的,正是那一盏探照灯
诗人潜意识中的军用设备
居然在那个荒唐的岁月里
荒诞地出现在我们的乡村

那时候,在我们的村庄
驻扎着一批又一批知青
专肆偷鸡摸狗打发青春
感觉恰仿佛鬼子进了村

他们尤其擅长打情骂俏
可让村妇们伤透了脑筋
在民风淳朴的乡村掀起
一道道绵延不绝的涟漪

生产队有一大片瓜地
也承受了一场场的浩劫
生产队长紧蹙着剑眉
作出了英明果断的决定

为了狠狠打击
这股嚣张气焰
探照灯就这样应运而生
担负起崇高神圣的使命

专职负责种瓜看瓜的
却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头
患有十分严重的鸡夜瞎
事件演绎得过于戏剧性

瓜果仍不时地被席卷一空
沃野平畴只剩下一片狼藉
知青们一次次的示威运动
令探照灯蒙上不白之冤屈

这下可轮到老瓜农
忧心忡忡紧锁愁眉
集体财产的频繁失窃
殃及到他的政治生命

在一个月黑雁飞高时分
老农潜伏在灯光背面的田间
他必须比探照灯更警觉
尽管蚊叮虫咬令人苦不堪言

探照灯却仿佛醉酒的神汉
毫无目的的四处乱窜
掌控着它踉跄脚步的
是老农呵欠连天的幼子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
一名知青被逮了个正着
这次遭遇将彻底改变其命运

“和平”的老农却宽宥了“敌人”
甚至没有追问及他的名和姓
——自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还需要承担无尽的责任

事态发展终于出现巨大转机
偷瓜事件从此再也没有发生
探照灯仍旧睁大着警惕的“单眼”
伴随着老农度过了那个年代

多少年后,老农平静地长眠于
那块他日夜呵护过的土地
他的幼子,一名业余的诗人
《探照灯》书写着“为了忘却的回忆”

至于那位没名没姓的知青
令诗人的记忆出现了一段空白
只有一个正值青春的模糊背影
追随着诗人呵欠不断的回忆

你在他乡还好吗,知青
历经人世沧桑,你已不再年青
可否会有幸读到这样的一首诗
勾起你对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3 08:0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7 15:0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