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区文学》新经典导读(总第13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13期/刊《特区文学》2019年第1期

徐 江导读:李东泽《老歌》
世 宾导读:汪治华《睡》
西 渡导读:刘振周《采撷》
吴投文导读:霍俊明《我们总会想起一些死去的人》
敬文东导读:高宸《关于拾隐者》
赵思运导读:袁行安《风波恶》
向卫国导读:舒丹丹《物归原主》
韩庆成导读:神青赶《方便》
杨小滨导读:郭金牛《想起一段旧木》
徐敬亚导读:冯青春《坐下来》



徐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老歌
■李东泽

老婆哼了首我熟悉的歌
哄女儿睡觉
此前我也哼过
我七八岁时就常听
爸爸唱这首歌
老婆也从小
听她妈妈唱过
老人至今还会突然想起
给孙女唱唱
我想我们的女儿有了孩子
也该会唱吧
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
骨灰都没了
却仍站在某处
用我们的嗓子在唱

徐江导读:在今天,诗中该怎么写到歌
漫长的汉语诗歌阅读与书写史上。“诗”与“歌”的关系夹缠不清。上古到中古时代,
因为韵律的关系,“诗”大多是可以谱了曲被“咏”(带着抑扬强调去念)和唱的,它们属于“歌”中偏雅的那一部分。而“歌”中俗的那一部分,则由民歌来担任。后来伴随着孔子把一部分民歌选入了《诗经》,从此,一部分歌词开始又拥有了某种“诗”的身份。
“诗”与“歌”有着大片的暧昧地带,古人一直没有去分清和界定。这个局面随着“宋词”“元曲”挤入广义的“诗歌”序列,越发混乱。五·四白话文运动兴起,诗歌开始与韵脱钩,相应的,言情的功能也更多移往了歌词,诗中的“歌”意退场,原有的位置更多被现代诗中的沉思、冥想、狂想、叙述所取代。但这一深刻的变化被广泛而迟钝的语文教育所忽略,所以读者,包括许多写诗的人,一直分不清楚。一旦在诗里写到歌或歌手,仍然流于肤浅的听感及衍生性铺陈。
《老歌》的作者是来自大庆的温和、单纯、苦吟而执拗的李东泽,在“老歌”这个题材下,他贡献了一首深情到骨子里的诗,从所有诗写都有可能青睐的“老歌”这一题材起笔,载入一个个家人的歌声,由近而远,由身边而记忆,而岁月、灵魂……直到平时说起来会有点令读者受到惊吓的骨灰。歌声如此亲近、熟悉、绵长,带着体温,在悠悠时光里破空穿越,笼罩着诗中众人、写作者和读者。它是涵盖了亲情、思念、血脉的惊人大美,通过后口语诗人的诗笔,降临人间,足以笑傲过去一百年间新诗所有的煽情之作。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汪治华

睡眠是夜的外衣
但我常常惊醒,梦见自己赤身裸体
想让一只兔子帮我睡
我一直累在寻找睡眠的途中
我的手,放在打印的边界之外
举着黑,抹向所有的镜面

要坚决得如同一滴水
河水在醒,我沉沉睡
老虎、狮子和它们的吼叫
在世界的远端,与我的睡眠
遥相呼应

与时间对抗的惟一方式
就是睡。我携带睡眠,去开会、看花、会友
一颗石头里的睡,它足够长
够一个人,用一生去等待
去,去远方睡。一个人,彻夜起身
赴晨光之约

再深的睡,都相当于一半的醒
许多人从未睡着,从未在睡中遇见
更深地睡着的,那个爱他的人

花开短暂得如同嗜睡
他应该真是醉了,不醉怎么独自去睡
从不装醉,却从未有过真眠

睡吧,高山上
春风在牧马。涛声会洗净记忆中
至今未眠的部分

要看见每个字里深深的睡意
要感受每个字醒来时的巨响
我们祈祷,那些经过漆黑的夜晚
赶去最寂静之处的雨声

一定有比夜晚更黑的东西
那是劳累的物质,在睡中醒着
睡眠,当风行于水面
日夜之奔波,就是如此而言的海

不想与眠者对话,而我常常
又无法推辞。不想弄醒任何醒者
因为害怕他们也会赶去睡
有何不同,当大雪与大雾
立于秋风的两面

一个冬天有多美好,它就有
多深的睡意。万物皆有雪花之姿
去梦中睡。看见自己醒着的一半
夜如果也叫妩媚,它会让人不想睡
夜如果还残存一些美好,我当沿着这条
暗黑的光线,一路走,走到白天

世宾导读:睡眠世界的自然呈现
汪治华的《睡》一诗近乎神来之笔,他可能在还未全然弄清楚自己要写什么时,就完成了这首诗。他是被语言带入了存在的多维空间里。多年的写作经验,使他意识到一个“黑夜”的世界的存在,一个一半睡一半醒的人的世界和夜的世界对应着。这美妙的意识带领他进入了诗写。“睡眠是夜的外衣”,诗一开篇就打开了两重存在的关系:睡眠是人(或者说我、个体)的存在,夜是更大(或者说宇宙、自然)的存在,这两重存在互相伴随,或者说睡眠伴随着黑夜展开了它在人间(个体身上)的命运。
当汪治华感觉到睡眠那纷繁的世界在不确定中向他打开时,他像一个在池塘里放了毒的渔夫张开了他的网,语言像鱼儿陆陆续续随着毒性的发作,浮出了水面;此时他只要动一动网,鱼儿就进入了他的囊中。
请看:“但我常常惊醒,梦见自己赤身裸体/想让一只兔子帮我睡/我一直累在寻找睡眠的途中”,这种状况——是失眠?——是,也不是,这是睡眠的全部。我冒昧揣测,汪治华这时还没有抓住诗的全部,他只抓住了“失眠”,或者说只抓住了睡眠中失眠的部分(失眠是睡的醒的部分,梦也是醒的部分,“惊醒”呼应着“梦见自己赤身裸体”);然而,在他被睡眠的世界所散发出来的语言(已经中了毒的鱼儿)带向深处(鱼塘的整体)时,此时他抓住的已经是睡眠的全部,因为“再深的睡,都相当于一半的醒”。他不是在写失眠,他在写全部的睡。“我的手,放在打印的边界之外/举着黑,抹向所有的镜面”,这两行呼应了前面,在夜里,睡眠的所有命运都必须由他来承担,这命运有边界之外的边界,有层层叠叠的镜面,睡眠,失眠,半睡半醒,睡兮醒兮,恍恍惚惚。
诗接下来展开了与全部睡眠有关的种种想象——那池塘里的鱼儿上来一条捞一条,它们全部属于睡眠存在的世界;随着鱼儿的打捞,世界逐渐丰富、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与其它世界的联系多么广泛,诗人所有的经历、感受,以及他对时代的判断此时都涌来了,他只要随手抓住,便充实他的囊中乾坤。诗写到这种程度,判断他的高低就看诗人所把持的道德(文化之道、自然之道,诗性之道以及贯彻这些的德行、德性),不再有其它了。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采撷
■刘振周

踮起脚,她的指尖
就要触摸到自认为的果子,
其实那只是花蕾,青涩的蕾壳包裹如小房间。
她天真烂漫,只会叫嚷:“果子,果子啊。”
那没什么不好,当世界落寞如枝头的山茶花,
在寒冷之中如我与之都需要一些阳光取暖,
那夜里的梦霾都被她摇摆的小手驱散了。
这并没什么不好的。
是的,我们都需要香甜的果子,
和玩耍的方法,包括人造园林
——沉默的自然。

西渡:天真和经验之间
一个幼小的孩子,把没有绽放的青色蓓蕾当成了果实,并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诗呈现的事实不过如此。但这不成其为诗,虽然,它有某种诗意的成分。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承认它是诗,它也是某种前现代的诗,一种天真状态的诗。让这首诗成立的,不是这样一种天真的诗意,而是诗人对这事实的评论,而这一评论是经验的。事实上,这首诗的主体部分不是事实的呈现,而是对事实的评论。诗人只用了四行的篇幅来呈现事实,而用多一倍的篇幅对事实加以评论。诗人首先说,“那没什么不好”,肯定了孩子所体现的天真状态。接下来,进一步阐述肯定的理由:“当世界落寞如枝头的山茶花,/在寒冷之中如我与之都需要一些阳光取暖,/那夜里的梦霾都被她摇摆的小手驱散了。”在这个略嫌繁复的长句中,诗人用一个比喻和一个修饰语带出了成人/经验世界的状态:寂寞、寒冷。在诗人看来,孩子的天真恰如阳光给这个寂寞、寒冷的成人世界带来了温暖,甚至驱散了“夜里的梦霾”。为了强调这一肯定,诗人第八行重复了一遍“这并没什么不好的”。最后三行是进一步的评论,“是的,我们都需要香甜的果子,/和玩耍的方法,包括人造园林/——沉默的自然”。孩子和成人都需要香甜的果子,但孩子可以自发地创造果子,而成人则失去了这一自发的创造能力,而停留于失去了可能的现实中。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诗人吁请我们向孩子学习“玩耍的方法”,在远离自然的现实中创造精神的人造园林,一个内部的、沉默的自然。
这首诗的主题虽然是肯定天真的状态,但写法上却不是天真的,而是依赖于成熟的、经验的状态“思”的运行。这也是很多现代诗的一个基本矛盾:写法上向思、向经验不断趋近,主题上却保留了对天真状态的向往。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安仁县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我们总会想起一些死去的人
■霍俊明

我们总会想起一些
死去的人
他们的善和小小的恶
都一起忘记

他们的生老病死
他们或大或小的墓碑
他们早已朽烂的棺木,骨灰
还有墓地上的这些青草
这些
都不重要了

只是偶尔在梦里
他们有时站在院子里
还有一棵开满了红色花朵的树
还有的人
在风里静静地低头微笑

没有人知道
他们是早已死去的人
偶尔有人在梦中
走错了路
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陌生人的院门

吴投文:把逝者的面影衬托在一个梦的底色上
与霍俊明的这首诗多次在网上相遇,每次都琢磨过,非常喜爱。看来,重复有重复的好处,一首诗在多次重复的阅读中,也会像一个人一样变得熟悉起来。不过,我又有些疑惑,诗中的气息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要说清楚还真不容易,似乎在死者的背影中还带着对人世的留恋,但欲言又止,只在生者的记忆中留下那么一点淡漠的印记。陶渊明有诗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陶渊明自拟挽歌,倒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死亡不过是“托体同山阿”,回到本来的状态而已,诗中流露的悲伤却是一种看清人世的清醒。说到底,人的一生也就是草木一秋,终究要萎谢如泥。
看霍俊明的这首诗,同样有一种看待生死的清醒,诗中并无大悲,却掩抑着一种人世的沧桑。是的,“我们总会想起一些死去的人”,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过往的人,实际上都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始终离不开我们的记忆,唤醒我们承担生命中的某种渴念,但又是一个闪念而已,止于一个闪念中对逝者若有若无的追怀。逝者已逝,“他们的善和小小的恶/都一起忘记”,连同他们生前身后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他们只是偶尔在生者的梦里出现。逝者已经彻底放下在人世的一切,而生者并未彻底放下他们活在人世时的光景,就如一张老照片,逝者站在遥远的背景里,有时也侧身蛰进生者的梦里。逝者与生者在此形成一个对照,逝者实际上是生者的另一张面孔,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不断地后退,最后站在逝者的那个位置上。这未免显得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生存的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读,此诗就有颇不一般的地方,人生短暂,死亡终不可避免。生者有活着的理由,却无法走出死亡留在心中的阴影,因此,逝者是生者对自己的纪念。诗中有一种克制的悲伤,正是来源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投射在生者心里的暗影。
此诗在结构上非常完整,把一种近乎梦境的晃荡出之以口语的简洁和疏淡,词句有光亮,耐人琢磨。此诗有一种用心打磨的画面感,把逝者的面影清晰地衬托在一个梦的底色上,而诗的主旨则是含混的,有很大的阐释空间。霍俊明是批评家,却没有用批评家的思维来写诗,没有批评家写诗常见的那种钝重,而是把理性与思辨化解在感觉的光影中,反而见出来自个性的情采。这也是他的诗讲究含而不露的一面,另一面却是一个批评家的自觉,慢慢地把一首诗推到读者的面前。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关于拾隐者
■高宸

它必须成功的抗拒
为此它必须将词语烙印在皮肤
必须用后背熬制生活,绝尘而去
它每读一页信就走向衰老的风景
从镜中脱胎,吞下每一个标点
此外,它还可以迟缓的剥下他们
没有一个影子替它预测沉湎的后事
在音阶坠落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死亡
被冲上海岸,去点染薄雾的中心

那些词曾用于饲养一片水域成熟的卵子
但是今夜,因为沉迷一种新鲜的沉默
它朝向热海寄出一种空白的底色
它什么也没写,它错过一切
但从没错过向一种腥红的希望伸出爪子
它至今仍能触到所有关于意义的丰满
不过这次,它想它该扔掉年老的皮箱
扔掉丝塔芙,扔掉乔伊斯和莱布尼茨
扔掉极薄的褐色和墓志铭
再一转身,扔掉安魂曲中的几句

它是否在意,关于既定的都将过去
它仍敞着门,让暴风雨里一夜潮湿的蜘蛛
钻过去,这只是制止一次喧哗的开始
关于拾隐者的爱欲,被危险的纬度定义
无数次之后,它已然如同呼吸
无所不在无所不被察觉

敬文东导读:那些渴望成熟的东西……
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高宸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去构筑一种自我风格,独特的意象群与断句习惯使她的诗有一种沉稳且坚硬的力量,如同精密的仪器,将蓬勃的现象、瑰丽的幻想收束为缜密的推演,词语碰撞后,如同黑水晶一般,折射出巫语般的音响效果。这首《关于拾隐者》,具有典型的高宸个人风格:“成熟的卵子”、“腥红的希望”、“潮湿的蜘蛛”……所有的意象都带有古堡式的阴冷,华美艳丽背后藏满黑暗与病态的碰撞。就像是哥特音乐的文本,无法预计“在音阶坠落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死亡/被冲上海岸,去点染薄雾的中心”,但却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文学、性爱、死亡、绝望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的表述,这些表述甚至可以“饲养一片水域成熟的卵子”,这是语言最神秘之处。用一首诗来书写关于爱与欲的辩驳的复杂命题,尽管还未完全成熟,但高宸极具疼痛感的用词,近乎零度的抒情,仍旧像女巫的低语一般在诗行间萦绕,萦绕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上,却“仍能触到所有关于意义的丰满”,触及一些关于情欲的思考,在脑海中留下回响。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风波恶
█袁行安

牙印与污泥,堆积
在你的袍子上:天赐的众生相
(生动,淌着涎水与失控的表情)进入琥珀。
混入集中营的哈姆雷特,
手持舞台,练习危险的反讽。
犬吠冰雪,担忧你委身度过冬天的耳朵。

赵思运:像堂吉诃德一样的哈姆雷特
袁行安的诗一向很晦涩难懂。我这里就做隐喻式引申解读。就从诗中的人格符号“哈姆雷特”开始展开猜想。《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本来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又是一个沉湎于“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困境的忧郁王子,最终这位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结局,隐含了莎士比亚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深刻思考。在本诗中,哈姆雷特身处的环境是“混入集中营”,“牙印与污泥,堆积/在你的袍子上”,让我们联想到张爱玲那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哈姆雷特的人生是被牙印诅咒的,他的命运是被满身的泥巴污名化了的。哈姆雷特的个人悲剧也是当下人文知识分子普遍所处的不幸境遇。
这个单纯的哈姆雷特,犹如孤身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一位不合时宜的中世纪骑士。他像一个不谙世事的诗人,“手持舞台,练习危险的反讽”。他的“反讽”又像一个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天真孩子,毫不留情地撕破这个时代的疮痍和异变。他为了高尚的目标,不怕牺牲,伸张正义,却又奋不顾身地陷入了“无物之阵”。唐吉诃德的作为,在庸众看来是荒唐可笑的。犬吠冰雪耳。哈姆雷特似乎又成了那个割掉耳朵的梵高,这个冬天,他似乎没有听到吠雪之喧嚣,因为他的鼓膜里一直有春天在跳动。
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已经最早觉醒步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而周围环境却还是堂吉诃德的中世纪。这种深刻的错位,构成了循环不已的历史悲剧模式。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物归原主
■舒丹丹

怎么处置呢,这些旧信?
如果一个人先走,那么
就把它们寄回给写信的人。
这些信原不是写给谁,
只是写给旧时光。
但那些谈论草木和水果的信,
就让它们的种子
落在土里。

向卫国:谁会写一封信告诉我大雪的消息
寒冷的冬季来临,也许这是最适合怀旧的季节。但多少旧时光过去了,蓦然回首,我们却发现自己早已不具备怀旧的能力。
生活发生了巨变,我们自己也仿佛不再是存在了数千年的那种人类。比如,仅仅三十年前,当我在吉林大学读书时,曾住过学校的第五和第七宿舍,每日上午的课程结束之后,随着背书包、抱书本的人流跨进宿舍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挤在门厅一边收发室门口的一大堆黑压压的人群,在寻找着各自的人间来信和悲喜的消息。看他们一个个离去时的表情是多么的丰富呀,有的满脸失望,有的喜形于色,有的眼含着热泪,还有的匆匆一瞥信笺最后的那个名字,立刻羞红了脸……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在时空中穿梭的信渐渐稀少,终至于今,几乎完全地绝迹了。
那种带着另一个人的体温和气息、有时还残留着几点泪痕的,珍贵到必须半夜在被子里偷偷打着手电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的,或者趁着没人时高高举起,对着窗外的光亮,仔细研究字缝里是否还有遗漏的字迹的,来自世上的每一个角落,封装在或朴素或精致的信封中,大小各异、色彩缤纷、字迹千姿百态、折叠成各种预想不到的形状的,那样一页薄薄的纸张,再也不会有戴着绿帽、穿着绿衣、挎着绿包、骑着绿车的人穿街走巷,顶风冒雨,给我们送来了!没有了,没有了!
这几日,大雪的消息正纷至沓来,但那样的信不会来了!
权且推荐一首小小的诗吧。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之一。2011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在网络诗坛发现、首荐了一批实力新人。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高校基础写作》等选本和教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除了干预我无所事事》。主编《异类诗库》《百年新诗典藏书系》以及国际互联网在线杂志《诗歌周刊》。发起并主持《诗歌周刊》年度人物、博鳌国际诗歌奖、中国好诗榜评选。曾获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三届中国长诗奖等奖项。现任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辑,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中文部特聘主编。


方便
■神青赶

狗,牛,马
这些通人性的牲口
宰杀起来方便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7-2815:27)

韩庆成:《方便》的应有之意和题外话语
  先说题外话。
  2017年12月17日推荐《方便》,源自首都“低端人口”自11月底开始遭遇的不方便。这个凭借“低端人口”手中的镰刀和锤子拔地而起的朝代,在镰刀锤子还挂在旗帜上的时候,由于某人某天突然觉得“低端人口”扎眼,于是乎,当年握住镰刀锤子的手,就被迫不及待地动手驱除了。驱除的过程,没有呼喊和抗争。
  第二个题外话,紧接着,因为某人某天突然看着北京的“天际线”不爽,于是乎,我们发现,那些北京人熟悉的地标性的牌匾,呼啦啦几乎全倒下了。也没有听到呼喊和抗争。
  第三个题外话,还有没有接下来的“紧接着”呢?在仅凭某一人的好恶就可以改写他人它物命运的时代,答案,显然摆在那里。
  由此,我们也就能够看出《方便》一诗寥寥数语背后的应有之意。
  首先,可以看到现实和诗之间存在的某些等号关系——“低端人口”与“牲口”,“驱除”与“宰杀”,“没有抗争”与“方便”。接着,有必要探究诗中让这些等号关系得以生成的三个字——“通人性”。
  人性和兽性,本质上原本是对立的,当狗、牛、马被洗脑、驯化抛却了兽性而“通人性”之后,它们的不幸也就同时注定了。它们看家护院当打手“汪汪”叫,它们辛苦耕作、负重行远,一生为人效忠、卖命,最终,仍逃脱不了被人宰杀的命运。怨命吗?几千年来,“牲口”的确是这么想的。这是“通人性”的结果,一个“通”字,多么温情脉脉,多么鲜血淋淋。这是被洗脑的结果,洗脑之后,它们太听话了,它们太忠诚了,它们完全以人的思维为自己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直到21世纪的今天,洗脑这个中世纪的伎俩,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畅行无阻的原因。
  历朝历代,也有拒绝“通人性”的“牲口”,于是,我们听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问,我们看到了揭竿而起的遍地硝烟。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想起一段旧木
■郭金牛

我不在工地上,就在工棚里。
下雨。
稍息。

一名木工,男,30岁。正抚摸一段旧木,不象柳永
落寞时
就抚摸
红楼或青楼的阑干

第三层楼的妞最漂亮。许多年前
我最想娶她。
曾执手。曾泪眼。曾一副欲语未语的样子。
《雨霖铃》中。
我追她到宋代
打电话给柳七

七哥,七哥,
每逢梅雨至,
木工的手,便摸到宋词的某个部位,旧情
很难制止。

青梅。竹马。这样的一段旧木,身怀暗香
无论花多少年
她,从不生枝,散叶,
开花。

杨小滨导读:在卑微的现实与诗意的想象之间
与简单的底层书写不同,郭金牛的诗往往在直接触及底层生活的描写之外建立起具有张力的其它层面,以此构筑起更有立体感和多重向度的诗意空间。作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木工“我”并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的劳动场景,而是从劳动的材料“旧木”联想到宋代词人(同样在寂寞时)所面对的“红楼或青楼的阑干”,反衬出底层劳动与诗意生活之间的遥远距离。“一名木工,男,30岁。”显然,这样的句式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接近于最卑微而无趣的履历,表面上是“非诗”的。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古代才子的柳永的浪漫形象。柳永《雨霖铃》的出现使得“我”恋情的失败蒙上了一层典雅的诗意,但实际上现实中“第三层楼的妞最漂亮”的想法已经又在活脱脱的口语中暴露出木工的真实身份。在这样的重重错位下,“我”回到宋朝仅仅是一场幻觉,哪怕置身于宋词的“执手”或“泪眼”的情境里“摸到宋词”,也无法真正沉浸到古典的浪漫意境中,甚至只能“打电话”给柳永——是求救?或是尝试获取才子的灵气来赢得美人?——无论如何,“打电话”的行为一扫营造了多时的古典情趣,凸显出当代底层劳动者的无奈命运。尽管如此,木工“我”依旧坚持将“一段旧木”与“暗香”相连接(哪怕它实际上或许仅有朽木的功能),在丧失诗意的现实与诗意的想象之间保持着无用但必要的裂隙。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坐下来
■冯青春

作者自介:冯青春,又名秦匹夫。陕西汉阴县漩涡镇人。初中文化。做过矿工、建筑工人、鞋厂工人。曾混迹寺庙。现在修鞋、擦鞋为生。

天要黑了。所有皆渐渐安静下来
我也是。我想坐下来。像一只鸟
把翅膀收起。趴伏下来
然而还不能完全收起
一部分羽毛。还有飞翔的欲望
它们颤抖着。被我强行按下

徐敬亚注:原诗署名秦匹夫。

徐敬亚导读:让一个人坐下来有多么困难
对于人类,坐下来这个肢体动作,只需要半秒。含腰,收腿,膝盖折叠,踝成锐角,屁股一落地,人便已然坐定。
但冯青春却让这半秒之时停在了空中。他首先替这个收敛的行为设定了一个收敛的场景。天要黑了,可能是作者写诗时的真实傍晚景象。但写到这里,冯转了一下脑袋,加了一句“所有皆渐渐安静下来”,然后接着说“我也是”,这么一来,天黑后的安静,就成了双关——天成了他,他也成了天。天黑渐静,人亦欲趴伏。鞋匠是个高手,转眼间天人便合了一。
像完了天,他再像鸟。这个比喻一直用到了诗底,这只鸟一直没有飞走。
从“坐”写到“鸟”,冯忽然来了神儿。他竟然把一只鸟的翅膀捉襟见肘般地分离出两半,让收起的翅膀外面遗落了“一部分羽毛”。自然界里不会有这样一只笨拙的鸟,就像一只钻进山洞的狐狸不可能在外面留下一根毛茸茸的大尾巴。自然界不相信,但是诗相信。冯写出来了,每个看到的人都笑了,说这个鸟写得不太对劲儿,但挺美。
正是许多根没有完全收拢的羽毛,造成了这首诗最美的部分。这羽毛,并不是一般的、被主人粗心大意遗忘的羽毛——这是一组饱含着强烈叛逆性格的羽毛。它们虽然长在翅膀上面,却反抗着翅膀强行收拢的意志。这些命中注定的飞翔元素,是真正的羽者,如同战场上拒绝后退的士兵。其实,这些羽毛是另一只鸟,飞翔是它们的天职。它带着忍不住的欲望,“颤抖着。被我强行按下”……
一个人身体中最细小的、意志与肌肉之间的冲突,被冯发现了,放大了。这些互相冲突着的欲望,像镶嵌在股骨上、即将收拢的一条条肌肉,红色的、发烫的神经庄严地传达着大脑的命令,而仍然兴奋的一条条肌肉束却不愿过早地收工。这简直是一场小型的战争,双方势均力敌——颤抖,标志着僵持的战局呈现着短暂的平衡……
残忍地、强行按下欲望。
之后,诗人,终于坐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9-2-15 00: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辛苦老师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2-15 08:4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2-15 08:5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2-15 09: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好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2-15 09: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精彩诗与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2-15 22: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诗好评!老师们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5 14: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