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实的疼痛与诗意的呈现 ——王俊才组诗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实的疼痛与诗意的呈现
——王俊才组诗赏析


秦时月


      本应与王俊才(笔名桃柳坡人)有过一次见面机会,那是两年前他所在单位——山西灵石县举办“全国忠孝文化诗歌楹联大赛”,本人的诗歌作品有幸获得现代诗赛一等奖,被通知前往参加相关活动,因当时单位正举行换届选举走不开,故没有成行,也就失去了与他见面的机会,只在有关报刊和公号上看到其形象,个子高挑、朴实精干精神的样子,属于那种“一见亲”的人。
      原以为,王俊才只是个基层文化单位的“头儿”,而非文学作品的直接创造者,最多就是个组织者和号召者而已,及至读到他发在2018年11月13日“大家文学网”上的一组诗歌,这才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没想到王俊才的诗写得这么好,好到我脊背发凉眼睛湿润心情沉重,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是碰上好诗了,这感觉多年来从没有欺骗过我。
       王俊才这组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题材取于“小”。我这里所说的“小”,是指诗中人物和所写题材的“小”,而非诗歌思想意义的“小”。思在小处、落在大处,一般都是聪明的作家和诗人习惯的思维,王俊才是聪明人。他的这组诗歌题材和人物不仅“小”,还“小”得别致、新颖和独特。诗歌中写到的那些人和事既低于尘埃又高于天宇。说其“小”,也真小,尽是些小人物、小事件,如生病的弟弟和为生病的弟弟到寺庙磕头的兄长、为桌椅板凳不住加着楔子的木匠父亲、奔走在站台上的农民工、摆地摊和拾荒的女人等等,即便诗中那些“麻雀”也是小的。若用常人的眼睛看,他(她、它)们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和动物。然而,在王俊才眼里和笔下,却是最值得同情、关注、讴歌、赞美的对象。一个眼睛向下的人必是善良之人。同样,一个能把诗性之笔倾注到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和物也必是最具悲悯情怀的诗人,而将这些人和物入诗也就找到了诗歌题材的“富矿”甚至是“金矿”,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创作之路,值得广大作家和诗人穷尽毕生之力去努力实践和大胆探索。
      《资寿寺》中的“弟弟”,可能是虚拟也可能是具指,不管虚指还是具指,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弟弟”真是太多太普遍了;《楔子》中做木匠的父亲,也许就是诗人自己的父亲也有可能是他人的父亲,不管是自己的父亲还是他人的父亲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这样的木匠父亲真是太多太平常了,平常到每一个做木匠的父亲我们都是那么熟悉;至于《拾荒的妇女》和《摆地摊的女人》中的“女人”,这些每天生活在城市角落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更是司空见惯。王俊才这组诗歌的人和事都聚焦于这些弱势群体,给他们画“集体像”,这样的“小”就小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二、情感发乎“真”。不管是到药师殿为病重的兄弟磕头祈寿(资寿寺固名思义就是资以寿的意思,寓意多么好!),还是一生不停地为桌椅板凳加着楔子以求生活平安稳定的父亲,抑或是提着白色涂料桶和小铝锅死死捏着火车票在站台上肺咳着奔走的民工,还是将征婚启示摆在地摊上兜售着中年的自己和拉着平板车在太阳底下拾荒的女人,包括那些司空见惯的乡村麻雀等等,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对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其辛勤劳作的生活的由衷赞美。
      我这里强调诗歌的“真”,即是真诚真实真情。在我们老家山上,同样也有一座由乡邻自愿出资修建的庙宇。听村里叔爷婶娘们说,这座庙宇尽管规模很小,但管的地盘很大,所管之事也很多很灵验,日常生活中如有哪家大人小孩生病包括母猪下崽难产等等,主人都会到庙里去求一求许一许,烧几把纸几柱香也就好了,灵验得很,这情景和诗人到药师殿为病重的兄弟磕头祈寿如出一辙,诗歌情感的真实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那常为家里桌椅板凳加楔子的木匠父亲的举动既有生活的真实更有诗歌思想的隐喻,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些生活中的真实在诗歌中随处可见,故我们读起来感觉是那么真实、自然和亲切。
       诗歌情感的真实,是时代、社会和人民对诗歌创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检验是否是好诗真诗的标准之一。无以真不入诗、无以情不动人,这应是诗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王俊才诗歌情感的“真”,与其长期生活在小县城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周围、并熟悉其生活状况和喜怒哀乐有关,由此观察、提炼、孕育、创作出的诗歌自然不同凡响,情感真实动人。
       三、比拟精于“准”。赋、比、兴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没有比拟不是诗,没有好的比拟就不是好诗。王俊才的诗都有好的比拟所以是好诗。好的比拟既要别出心裁,更要精准精确精当。如何用形象准确的比拟来表现诗歌思想主题和人物形象,并努力达到最佳效果,一直以来都是诗人们不懈地追求。王俊才这组诗歌在比拟手法的运用上应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不管是“神,请赐我一剂良药/贴在人间的伤口上”;还是“如今,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生活,却总是摇摇晃晃”;抑或“似乎,陈年的肺咳/也要迫不及待地回家”等等,无不给人以生动、形象、准确、贴切之感,给人心灵的震撼异乎寻常地强烈,其作用和意义远胜于任何的长篇大论。
       要使比拟达到精准的效果决非易事,这除了要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而外,还要善于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观察、思考、提炼而成。为表达某一诗歌思想主题的比拟可以有很多,但最形象、最贴切、最准确的比拟只有一个,谁找到了这“一个”谁就是高手,而高手往往属于那种眼睛向下并对生活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且具有较高诗歌才情的人,王俊才就是这种人。从这个角度讲,我要说王俊才是“小庙的大佛”。由此我还想到了“猛将拔于卒伍”的名言,这对于诗歌创作同样适用。
      我注意到有些诗论文章曾提及,优秀的诗歌和优秀的诗人一般都源于基层乃至低层,王俊才不是低层但是基层,所以他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好诗。
      记得有位大家曾为他的诗写过这样的评语:王俊才的诗始终关注底层民众的呼与吸、病与痛、生与死。他们以最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切入摇摇晃晃的生活,以有温度的情谊轻抚人间的忧伤;其写实、象征、突转与升腾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一闪。让我们为王俊才既立足大地又仰望天空的“底层生存写作”点赞。

2019-8-25(修改)


附:王俊才的诗

在资寿寺

直奔药师殿,一头磕地
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二头磕地,再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三头磕地,还为我那病重的兄弟
我兄弟,七零后,病前放羊
因贫困,一直未娶

神,请赐我一剂良药
贴在人间的伤口上
你听:北风正吹过他身体的破屋子
暮色降临
我的祈祷十万火急

楔子

桌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凳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当木匠的父亲
很会把高高低低的家具修理得
安安稳稳

如今
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
生活,却总是摇摇晃晃

在站台

一个民工的中年
与他背上的棉被流落异乡

左手上,是一只白色涂料桶
和一口小铝锅,右手
死死捏着一张

通往故乡的火车票
在冬日的站台,他有点微微颤抖
似乎,陈年的肺咳
也要迫不及待地回家

摆地摊的女人

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征婚启示
摆在地摊前
这样,更像在兜售
积压的中年
我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也不知道是什么摁下她
高贵的头颅
我只知道,在这条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上
一个女人的幸福,可以
比纸还薄

拾荒的女人

盛夏的太阳
赶着一个拉平板车的女人

宝马、奔驰、遮阳伞匆匆而过
女人皱纹陡峭,步履铿锵

这么多被城市抛弃的垃圾
紧张地抱在一起,稍一松手

汗粒一样的日子
就砸在地面,溅不起半丝烟尘

原载2018年11月13日 《大家文学网》





作者简介:张友琴,笔名秦时月,汉族,湖北蕲春县人,现居武汉,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现供职湖北省保险学会。在《诗刊》《星星》《绿风》《湖北日报》等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湖北作家作品选(2016-2017)》《湖北诗歌现场》《新世纪诗选》《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等选本,获第四届大别山“十佳诗人”,著有《给您一把金钥匙——人寿保险公关艺术》。

通联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6号广达大厦518室,湖北省保险学会,张友琴
电话:(027)88937046(座机) 18907132335(手机)
微信号:Zyqwuhan1962
邮箱:1825259643@qq.com
Q Q:1825259643
邮编430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 16: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