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 m1 a; _6 C- O& U7 I( J; Y4 ]8 {- A3 K
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
4 z( L* m! p$ {) T0 ^% @  U) l# _, h1 }$ r6 g: k, \, j
◆也牛

% X# x: Z9 N6 ~$ q; ~% }! \# N5 q/ x- V" J0 H/ ]; c# t
+ r/ q' X8 ], m# p) {
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说穿了就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对中国古老的禅的一次理入与行入。理入者,禅之体;行入者,禅之妙用。
7 g9 M, ^. M+ p2 I  X能不能精准鉴赏一首现代诗是否是现代禅诗,是否是好的现代禅诗,首先要知道禅是什么?要有所悟入。不然,你怎么去判断? 0 P+ B0 }6 N, e( G0 V5 `: |- o
现代禅诗的鉴赏可从诗入,也可从禅入。从诗入者,则偏重于现代禅诗创作的艺术手法,这和普通现代诗歌鉴赏是一个路子。它无非是从一首诗的新、奇、巧开始,再谈谈语言的陌生化,意象的深浅组合与聚合、乃至诗歌的清澈度,完成度等等,最后引入到禅的意趣之中。而从禅入者,则偏重于现代禅诗的根本意含:禅。
6 E: i6 v5 _$ e0 r禅是什么?禅即当下。0 f2 t+ S. j; g# ~  C* u
禅即是觉者与众生皆具的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这颗真心。它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是一种清凉、安静、安稳、寂灭的心境。4 T" C) t4 E+ Y( b. Q2 D* V# r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他的《最上乘论》中说“守本真心”的这个,即是。6 P! m) o2 S) Q* Y
# i- G4 ~1 j! ?, s7 w0 L7 G# P$ T
可修行人往往又头上按头,以为有一个“真心“可以安住,于”无心“处生心,于”无念“处起念,则又刚好与禅失之交臂了。( Y$ m" {: t" q" \
所以忍大师慈悲,在《最上乘论》第十一问中又告述我们说:何名无记心?. y2 @" V9 b9 |' u- N) i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 y: f. O, h9 O) X6 f
禅,了生死。3 s4 R# x5 k8 f3 k% D: x( o
不了心源,怎了生死?忍大师的意思是,“守本真心“既久,渐渐稔熟,连我要“守本真心”的这个念头也不要生起,这才是禅!禅无形无相,何来生死?. z4 j& z. Y2 M1 z+ A
就像我们初识“黑板”,拿着一只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黑板”二字作为标签,怕今后不再认识,有个方便。待时间久久成熟,我们不需要这个“黑板”二字的标签也能认得,便抹去了,真正的黑板显露出来:这就是黑板的本来面目。$ n9 R) C, m! |& t- Q
就像虚空,无云无翳,一丝不挂。* `& x7 m" V3 r
但虚空也仅仅是个比喻,因为虚空没有觉性,不能照。而真心常觉,寂而能照,具备恒沙妙用。就像黑板能示现文字,虚空能显示云彩。
; O( I( R2 i2 l' A! m8 ]: F1 P' i4 i! ?5 D
下面,我们就用五首诗,来谈谈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
) n. d+ {2 S' y第一首从诗的角度来谈现代禅诗的鉴赏:
$ f& C8 P" {2 t
, x+ Q1 X# x# I: m4 B5 h闲云辞' a9 D7 G. k- j
◆周所同3 q' M& q- K1 K! }% i
3 [2 k  l. @/ p( Q
最渴的是水,最饿的是
* m0 d) \3 [2 k5 p0 W' A! i  E5 i米粒;最贴心的还是老伴
% Y. r' o# e/ k) s和女儿;一本闲书打发闲散的日子
1 d+ U6 F3 i" n) m8 E% p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
; R( z4 W) }' u3 `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L; J- i" n* n; s, ]" k5 r, B
风吹人世,万物掌握在时间手里) ]1 i( b! }7 @' M
我只是它的一片落叶……
$ W; o4 d* e% ~. f
! k% L$ B! Z/ z9 P5 z
读《闲云辞》这首诗,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反差性”写作的运用。“反差性”写作,就是将本体和喻体表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内涵之间的贴近性进行双向构置,找到事物的“纠结”点,创造出一种“弥漫性”的诗意效果。如诗歌开头:. q0 H8 @. A* {( y8 B0 f

% e2 `, d  t0 i3 Y最渴的是水,最饿的是米粒;
+ s/ p" B/ A. N! B1 ~; ]  v
7 t% V. x% p/ m- p0 ^! I4 r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有情与无情对应的神明秩序,和矛盾体系。接着,继续往下读:+ |% |. X9 y; n  T( V, x2 I( y
: B( J2 ^, ]! F4 K& E, Z
一本闲书打发闲散的日子
; r+ j6 k2 e/ w3 l2 g/ B5 M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
! \" {( ?5 q* w  B# D# k: }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9 c2 F# v& M0 x: C" }
1 j, F1 ~+ `; S* {/ ^4 U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诗人的简历:周所同,中国当代诗人、编辑,1950年生于山西原平。也就是说,诗人现在已经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了。经过大半生的生活“熔炼”、提纯,诗人已呈现出闲淡、安静、素朴的心灵气象。“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K( i- }9 v: y' t2 }
无足挂齿,是这件事情不值得一提,不值得挂在嘴巴上。可诗人偏偏又说这是一件“最紧要的事”。那这件事是什么事呢?正如诗人在这首诗的写作随笔中说的:“我的诗是敞开自己的一种方式,要尽量真实地说出与尘世的关系。”
( o9 \8 j: H0 S8 r: n  X: F  y+ N$ M  X) ?# D
风吹人世,万物掌握在时间手里9 j7 Y* N& Q" n1 ^* M
我只是它的一片落叶……
" k8 ~- w9 J0 `1 ]! V

; Y9 t( P3 _* H1 C! w0 v7 I生命如叶,萌发、生长、飘落,即是一生。生者,灭之始;命者,灭之运。生命原本无生,如时间之手,本无灭,如风吹人世……/ Y/ I! F- d2 |/ l/ x; |9 k
我想,一种对生命幻有认识的觉醒,应该就是诗人所说“最紧要的事”了吧?也许,这就是诗入心中的“闲“了。
+ J* \. Z9 H# i0 M这是禅的理入。! r$ b. O  }, r% \6 Q. T. P9 V3 r1 d

! G! D3 H1 K' Y. c第二、三首从禅的角度谈现代禅诗的鉴赏:
: P) H* o. i: y; j; N$ N   
2 h# K  }8 r9 [+ B) n日记
! |0 o8 |2 N2 {( i4 {◆曹红燕8 i4 X! Y# j. b8 j! v- z
! i% S4 _1 ~" {# |& H5 d
今日,无事8 M2 T, d6 f7 Y( }1 P5 s- R; X
今日,无事( J8 F% ]8 ^; V
今日,无事
5 m! d; I3 F1 z4 F, b# e5 D* U
' D& H8 v/ j5 V; s$ M6 w; x阶前草,那么绿

# y3 o" U+ {5 Y$ u$ M+ h5 W  V. z8 k( \$ ]6 f6 h7 ^. I% s
“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三次重复,这种铺排,说的是时时无事、处处无事、事事无事。看似平常,实则暗含禅宗“日日是好日”的修行观。她通过语言复现打破惯性思维,引发读者从“无事”中体悟“空性”‌。末句“阶前草,那么绿”是诗眼,以自然意象的突然跃入,象征修行者从“无”到“有”的顿悟。草的“绿”不仅是视觉观感的觉受,更是心性澄明的妙有,呼应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观寂照‌ ‌。
# q. T3 m- ^7 s7 m3 Z( b. \8 g全诗仅仅十六个字,却形成“字简意深”的反差性效果。这种“以少胜多”的创作方式,正是现代禅诗的核心特征:它通过留白,激发读者的审美参与禅心顿悟,这是简与空的张力‌所在。
$ a! q2 j  q. u2 j* V* e该诗犹如南宋禅僧画家牧溪的《六柿图》,因其以空灵直观审美对象,消除了一切知性逻辑与情识束缚,在“触目菩提”中实现“即物即真”的感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X! v4 @! O0 H6 }- m
9 q5 a* t6 J9 j4 m2 [! D% B2 D接下来,我们再来鉴赏另一首,“鲁奖诗人”陈先发的诗:6 \1 [2 f0 G' i6 |/ \0 ~
  N8 w1 Q% q3 u1 K' Y9 N
兰若寺+ R6 c* S9 q6 H  W  i# G# E, a
◆陈先发
/ G: S% {0 o/ w4 ~( F8 y; Z$ ~2 U# e# V: h- N# ^" `# k# b- h. t
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 ^8 n. u/ `. E才是最安全的0 A$ r7 `  T, O; e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5 v, A2 |$ X( a" J3 @
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I/ z$ H, _; k: U, @/ g
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 c6 A3 n) T( L$ o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8 y' E$ h2 M( W
蝴蝶时而一动不动6 ~% N9 r; h% L# X5 M4 I7 w
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

! x0 f4 G) Q: r3 Y% s8 B- U: X' `! O% o, ^+ z- x& i% j2 X  _
从禅宗的角度讲:词,无非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一个命名。正如禅宗七经一论之《大乘起信论》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遇缘长六粗。”中第四粗的“计名字相”。2 c# M9 D$ y& y! }9 J7 Y
“计名字相”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把过往的记忆和经验拿出来作为参考和评断的依据,分别、计度、判断这些相,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哪个是我喜欢的,哪个是我厌恶的,如此等等。再把这些喜欢的、厌恶的加以概念化,完成命名,放回到第八识“阿赖耶”仓库中。- T: y7 a8 u! K6 E
这些放入第八识(阿赖耶,也叫含藏识)仓库中的各种名相,就用来作为今后遇到各种境界相时应时,作为分别、取舍的依据和参照,来评断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爱是憎、是取是舍。合我意者就高兴,就想要更多。遇到不合我意者就厌恶,就舍离它们。从而成就第五粗相,叫“业起相”。, Y/ T: D: \, Q3 @+ H/ ]
“业起相”是轮回之因,从此众生流转生死,永无休止。
) O! w/ R9 a8 e8 S" o8 M( [) D而“五蕴”本来就是缘影,是法相。它也是心之妙有。妙有生灭,变幻无穷,看起来却鲜活无比。因众生执相,以为它是“生命”,故此被命名。而一旦被命名,“生命”便死了,便是 “陈词与滥调”,已不再是“五蕴”本身,而仅仅是一个标签。
* B" K1 r& V0 O2 j) R4 ?  V2 K* B“词语”既死,活在“词语”中的“蝴蝶”也就不再具备攻击性和被攻击性,而真正的“蝴蝶”在标签的“蝴蝶”庇佑下,似乎“才是最安全的”。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感悟。他将其表达为:死亡比“活”更安全。
  \: s/ E3 x; c4 P& j
/ |" n+ y3 I+ _9 r. p& H& [0 F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2 \8 W. q# P0 n+ `5 W+ }3 b! Q$ _才是最安全的* c3 H" }- @$ y3 K" V; n1 V# R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
' i# x. B2 e+ K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 N' _4 w2 M' B

6 E9 q+ Z0 Y- x* I: w; F, d: a9 a这里,“死亡”并非世间意义上的死亡。它是“涅槃与不灭”,本来清凉、安静、安稳、寂灭,犹如禅心。
/ x: ~$ \0 k* b而 “表达”则是禅心的外化,是“性起繁兴”的森罗万象,它看起来鲜活,实则是幻生妙有。“并无恒常”与“不易”。它是无常迁变的。& H3 L, x7 {, s2 L3 M; }- o
因为“风”具有突发性和流动性,往往被视为 “机巧、灵动”的象征。在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中,“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意思是机巧与灵动都全然无效。这是对蝴蝶的“活”的一种难解之解。
2 `* s2 e- q6 d  o“灵动”又是对“寂静”最好的诠释和表达。“灰尘”之小,更是对“寺院”之大,最好的摧毁。因“灰尘”之小,众生往往也误认为它是不易被发现的,是“安全”的。殊不知,世界之物不论巨细,皆有“成住坏空”,无一例外。所以诗人又说:- w, g, c$ u% z% y" t2 T; h
1 d; m6 \  i# U: N6 }6 K$ a& r
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 L5 h3 E; v: b7 z  ]0 F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7 R; K7 v5 Z  y/ i1 S' Z+ ^

) E8 n/ V5 S8 {$ S, x  [' p“寺院”不仅仅是众生参拜的地方,它是信仰的象征。就像蝴蝶崇拜“生命”本身,这里的“生命”也是如梦如幻的象征。“寺院”用来弘法布道,而“法和道”才是众生需要安住的,并非“寺院”本身:% L9 V4 S/ O3 O5 p: n

4 g4 h- G. M! Y/ I7 d2 A蝴蝶时而一动不动
2 b8 m8 \0 k2 L3 W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

, E' u5 I) _! D) Q. D2 H# e- L7 ~$ z9 m% u
“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活着”,就像高僧入定。定能显体,体即本心,本心即禅,禅即是简,所以“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这是禅的简与静,是“蝴蝶”这个词语在修辞手法上的一个移就。它回归本心,回归生命原初的样态,就像“黑豆未生前”。
. i* ?, g4 K3 V3 g3 b; a3 w这里,在参拜“兰若寺”时,诗人通过对生命现象的一次内观,获得了彻悟: “蝴蝶”已不再是一个词,“飞”也不再是一次运动。而是,全动归静,全相归性,示现出了一种中道与单一,就性相宛然了。
/ j0 W, m& }$ t) w: w同样的,这也是禅的理入。2 r- e! z& j% ]; z; s# n
禅的理入,即是援禅入诗,是照见。
3 K6 g% t+ A- X* x6 `) ~# t0 G% Y! G4 A  r6 g9 t
( P! `  u# c! y5 U
当然,在具备写好一首现代诗的基础上,如何把所阅读、听闻的禅宗经教,通过参悟而得来的心证,运用到写作中去创作出具有禅意、禅趣、禅境界的诗歌,这便是禅的行入。即是以诗言禅,是寂灭。
% A) t9 |1 ^2 ?- f' ]下面,第四、五首,我们来谈谈现代禅诗的写作
6 j% u+ }7 a( X1 \* J2 a其一:* d6 L; l  }% w0 o& h/ d$ G! O

: Y( Y/ {9 `9 Y9 c理由
# D# z8 s0 X6 G  J$ d  f◆法慧法师# ]( K+ B; E9 Z/ @" _  b2 z  j
# p- e2 |+ G9 P! ?/ ?: o$ g# n; c
有人问我
1 T2 l2 J( p+ c; z6 l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
# f9 P# G2 l8 T5 }( E  |我想到十几个理由0 [# \! B1 K- O$ `* e7 ?& R& v1 y
但又瞬间一片空白7 Q+ \2 u6 D: ^$ g8 d( T5 C: `
要不6 e- n- C0 u" E) u8 a& p
你上来住几天
2 @6 U+ A( Z4 B

" ~- ^" ]+ H) a9 G5 O0 ~- N$ v禅不可说,单刀直入,不讲“理由”。“有人问我/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我想到十几个理由/但又瞬间一片空白/要不/你上来住几天”。你上来住几天,体验体验,便能悟入。禅的风光无限美好,法师说得如此慈悲,抽空,你就上山去住几天吧。体践,是禅宗修行不可忽略和或缺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无以入禅。$ s5 v7 C, p. F2 K3 r0 v; r/ w; U. O

, N: @( [2 s7 J, K
# v# n; f  m0 {* g5 A其二:
( R9 U9 ]% v: n/ i, x: n' L  O3 C! R# ^+ `# s4 S
踏青行
: l6 |" [6 H6 r) X) u. {0 y( {◆正慈
. A. K3 T, G' h; b) }+ W9 l( E. _, Q
春天了. \% n6 j& q9 h: a/ f1 P' ?: L8 j
踏青去: b; r- f/ f- z

0 C  l& \! O. k0 ^; X3 h; g踏青去
: E5 V$ U# F5 ?- m1 q- a说走就走
6 j% P1 z1 `& o; q7 \. q+ Z' u) R撩衣即行9 h' H! A7 y& k# u! S2 t
7 B' `! s! E+ n+ n7 L) H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J1 L5 X; m% X2 V7 c7 h
望那桃李盛开
/ \. ?  b) M% b- |7 T. Y瞅那石上生苔- R# ~! x5 F) D
看那新叶吐绿
' c! o4 J; R, ^4 ]; I1 w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 z6 Q1 F9 n9 O6 J8 B
1 Y9 N4 E* {# M# ~! r$ {6 z5 K6 ?岁月无常
! C3 G. f5 {$ z3 y' n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Z6 K" R$ N" O& y, _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7 K: ^0 A5 ^) X, @+ S; k, ~! y+ C天静默了
& n8 n  o% l' r: J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0 _/ O8 U% K2 @1 [1 U" q地静默了1 e# l# F. L0 a+ A: J, z, q( }2 P

8 n- @" a  r6 Z7 A3 B行行坐坐
' `+ O( M6 o2 O或独处或众乐
# P3 g; \  @% f( U1 H2 S  z0 f# x山风清爽
" v/ r; d/ J% |- A1 E; T$ F山水清凉# z# S- z/ l; n
山里人观无常) {5 x9 Q, a6 z/ B

9 o7 e9 ]3 [( f, J, U  p也曾经意气风发
5 S3 K0 @8 l/ H/ @也曾经疲惫挂杖
  s7 `8 a/ _3 b, ~* G+ g% ^  p7 I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A  f) v6 `8 ~$ v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 O" f  N$ a& x: ?. a9 g( e无事花自香
2 E+ `3 `  y+ C: |* m3 @
1 u+ J- a4 z0 I4 T
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活泼的禅悦,如雀跃。“说走就走/撩衣即行”;“望那桃李盛开/瞅那石上生苔/看那新叶吐绿/瞧那小蜜蜂站花台”;“行行坐坐/或独处或众乐”,从这些诗句中无不看出这位写诗的僧人“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杂阿含经》)的喜乐。(曹红燕)
! ]& m. n6 `5 V0 B/ d! _; [  W. J; i, U% W3 V! W1 w6 ~- w
以上两首都是当今禅家的现代禅诗,写体践与日常行持,都是自家事,不假修饰,自然天成。他们以禅为本,既得莳诗之雅趣,又得行禅之娱乐。是“现代禅诗”写作最好的例证。
* M1 o4 Z. O/ ?) V3 l8 m' U' h5 i0 G9 c- z8 v. F4 J
' `& j3 ]7 t9 G
当然,也有很多诗人写现代禅诗的。诗人写现代禅诗大多取其静、净,不染。如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写《古池》
. W9 _+ F0 i3 a1 W9 l/ A3 i1 [2 l: ~9 z2 W/ u
古池  " M' D8 V, [% M$ V9 Z
跃蛙  
" ^% J! I/ a+ j5 D9 K  }+ j“扑通!”一声响

9 ]7 Z! C3 W! {2 S$ F
8 C" E7 S, [' R9 N( @6 x或从声闻,从缘觉的解悟中,写出了禅的一些意绪。得到了禅慧和禅悦。+ w' }  C3 G3 V1 l7 J) q) j% c
总的来讲,无论是诗人写禅,还是禅家写诗,都突破不了金末至大蒙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范畴。禅家与诗人在此际会,诗与禅在此交融。体用归一,性相宛然。9 a( R% F% R, Y' f- h
这是现代禅诗的写作的真实境况。
. v8 w3 [* n7 L5 W7 D% Z7 S无论是禅的理入也好,还是禅的行入也罢,让禅的心光独耀,并活泼泼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让作者和读者在这种心光的照耀下,获得禅的受用,诗都是最好的载体和呈现方式!0 l- b8 B9 K/ l( s
/ N' h6 y8 z( \$ s  N: ~
2025-10-15定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10-16 17:5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0 s, k% A, ^$ E4 {

1 R; F8 g% I% h& }: l8 a◆也牛
. j! X1 L: B" h3 h3 _$ ~: K. _; ]! P4 R* J+ g5 ?
……, l" J9 J: k& |1 r( d$ W

: s; F& s; X+ Z. V. N; _! i. Y: q/ A推荐人:古石2 e5 d& V3 a, Z7 x' W+ _
推荐语:如何鉴赏与写作现代禅诗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禅诗探索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此文以五首诗为例,就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值得我们细品、思考、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17 05: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