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0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西走廊抒情》《炊烟》获第3期排序前两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截止8月15日24时,《特区文学》“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第3期排序结果揭晓,李亚伟的《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小易大人的《炊烟》分别以15票、6票荣获前两名,进入年度决赛。
29位同意参加评审团的学术委员中,有21位参加了排序。
《特区文学》杂志社、中国诗歌流派网向评审委员深表谢意!

附:前两名作品:

《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木叶评荐)

李亚伟



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个隐形政府在汉字里办公,
用一套伟大的系统处理着人间的有和无,
用典籍和书法、用诗词歌赋处理我们的风花雪月。

但是,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政府,它高高在上
处理着我们的内心,处理着我们的前世和今生。

所以我一直说不清,我曾在哪一个朝代里从军,在哪一座城池里恋爱,
后来,又在哪一朝政府中挥霍掉了青春?我始终想不起,
我究竟在哪一个民族打烊时,看见过一个熟悉的身影。

在河西走廊,在嘉峪关上,我只能看见
时间留下了巨大的十字路口,在这里
朝代们找不到自己在人间的位置,
国家也都是路边店。

木叶:辽阔的抒情

诗人写作这组诗,面临和试图处理的,是辽阔的家国与历史之思,他所描绘的是“看不见”的“风景”与“情怀”。这,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抽象与具象之间必要的紧张与疏离,从而形成一种张力,展现辽阔的抒情。
因此,读者难以看到深入细节、纤毫毕现的工笔勾勒,更没有浓艳涂抹的色彩与画面。所有的细部都被处理得似乎潦草、粗率。
诗人在追求这种效果。他手下使用的是酣畅淋漓的毛刷,颜料和元素也不得不是粗粝的无名颗粒。他试图构成庞大的语义场,表达抽象的大思考。
矛盾就在这里,诗歌写作就技术而言,必须体现大的功力。
至少在语言的选择而言,这首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词不是不可以用,关键看怎么用,在哪儿用,怎样营造出相应语境。
大词肯定不生动、不精细,但它若是古老废墟的花岗岩般粗糙构成,便是意义。


《炊烟》(阳村评荐)

小易大人



那是真正的炊烟,燃烧的木柴
诞下的精灵
能飘很远,飘到多年以后
在冰冷的城市夜空
与我相遇,我们像老朋友一样对望
那些破败的灶膛,被岁月燃烧得
越来越小的乡亲们
我们谁也没提及

阳村:物欲时代的乡土悲歌

诗的起句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绪。“燃烧的木柴”,乡村的灶膛,揭开木锅盖的祖母,一同“诞下”“真正的炊烟”。而在“冰冷的城市”,炊烟早已被油烟取代。所以,作者在“城市夜空”看到的炊烟,只能来自记忆的深处,来自暮色中袅袅升起的乡村。但这种“相遇”已不堪“对望”——“破败的灶膛”所揭示的乡村现状,“被岁月燃烧得/越来越小的乡亲们”的痛苦内蕴,让这八行小诗有了很多大诗难以企及的感染力,从“90后诗歌”栏目脱颖而出。
乡土的悲歌在以物欲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声显。权力背景的圈地运动蚕食着农民的利益,并在各地造成农民与“开发商+政府利益共同体”的矛盾冲突。弱势一方的失地农民往往以灶膛破败、背井离乡为结局,告别炊烟,沦落为城市的苦力和贱民。这一切,“我们谁也没提及”,因为我们无处提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8-16 0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8-16 05: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高评。感谢木叶、阳村二位评论家。{:soso_e181:}{: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8-16 07: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8-16 07:21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各位评审委员们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8-16 07:24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第二首,好像之前在网络诗选栏推荐过,特别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8-16 07:2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小易好诗{: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16 07:2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小易好诗{: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8-16 08: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两位老师的好诗歌,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8-16 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0 17:1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