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诗歌是唐诗的五倍。但是成就远远不如唐诗。原因是明人作死,学唐人而不能自开生面。夸张到了“大历之后诗歌不足观”的程度,结果就没结果了。成了唐诗的盆景。直到明朝末年才别开生面,而钱谦益本人的诗歌水平和诗论,以及文论,便是明诗的殿军。杜甫“诗史”之称。定评于钱某人。杜甫本人并没有志向以诗为史,并没有他的文论和诗歌表明这一诗学观念。而是钱谦益总结的他的诗歌创作。而真正有目的性的成就一代诗史者,应当是钱谦益。钱谦益诗歌,好用典,雄而丽,七律最工,早年学前后七子,四十岁尽焚之前作品。这两首是他《有学集》当中作品。而他的最高成就应当是《投笔集》后秋兴一百零八首。艺术上且不说,仅仅就以笔证兴亡来说,诗史来说,陈寅恪誉之盖过杜甫当之无愧。若有时间,院长可读读钱谦益的后秋兴以及西湖杂感组诗,红豆诗。就自然能对他有所判断了。就算此人不如杜甫,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完全盖过了所有学杜甫的人。问题是此人特别喜欢用典,没有笺注恐怕不容易理解,这一点,相信院长出于清初的那个环境,是能够理解的。另外好用典从宋代开始已经不新鲜了,也算得上是唐之后诗歌的艺术手段之一。当然要说比不少杜甫的地方恐怕就在这里,有点掉书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