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成就高于宋词。这是定论。认为宋诗不如宋词的,可能在于读宋词比较多,读宋诗比较少。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宋诗的话,对于我们生活文化的影响是远远高于宋词的。甚至不亚于唐诗。只是我们读得很少。以至于,虽然我们掌握了一种文化,其实真的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实在很难赞同关于宋词的地位。清代诗歌成就高于清词,同样是定论,也实在没有接着讨论的必要。纳兰的词,其实只是奇葩。成就不逊于他或者说高于他的,尚有朱彝尊,吴兆骞,陈维崧之流。至于一家之言。我并不作如是观。这里对陈寅恪的理解出现了问题。陈寅恪仅仅是从诗史的层面来说,钱谦益的《后秋兴》的确是要超过杜甫的。但是不是从艺术角度来考量。从艺术角度考量的话,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唐诗能代表中国古诗的水平还是清诗?大部分选择的是唐诗。我估计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从什么层面来说,唐诗要胜于清诗呢?流传度?其实诗歌对文化的影响,我说了,历朝历代都是有的,只是我们受限于一些认识的局限,没有意识到而已。为什么我们意识到唐诗呢?你看看教科书就都懂了。那么,从什么层面唐诗要比清诗好?无论是从文本的内容,对仗的精纯,诗歌当中的学问或性情,创作手法的运用,炼字的效果,从这各个方面来看,至少你拿出真材实料的东西来,你拿不出来,就一句“唐诗感觉比清诗好”恕我直言,这从批评的角度来说,是儿戏。不具备任何可靠性。清诗是不是不如唐诗远甚没什么拿的出手的呢?这要去读过才有资格发言,没读过,听某些人胡说是没意义的。王国维认为清诗垃圾,陈三立认为王国维不懂诗,谁说的是?更别提我们的一些人,想当然的以为清代诗人因为文字狱的作用,不敢写现实。你去读读,唯有有清一代诗人你可以这样为他们辩护:没有一个清代诗人不反映现实。唐人,宋人,元人,明人,是不敢这样说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反映现实最深刻的,恰恰是清人。这里没有兴趣也不敢和院长抬杠。这些诗人怎么写的,到底是容易找到的。文本证明一切,一切的辩护都没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