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水云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群内消息] 中国云,关于诗歌的亲民发展路线的讨论正在进行中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8:31 | 只看该作者
卢俊 发表于 2012-10-28 08:08
5 g5 b7 V/ ]' m8 \0 P- k, I5 K《诗歌》( `2 _* b5 ~6 b

9 F" m* B1 F8 ~, f# n9 x诗与歌,一对倒排序的亲兄弟

% g) Q" `. O# i5 l3 Z9 G中国诗歌未来发展亲民论(一)7 b! n( e( I2 p) M3 N

  _' T7 j1 Q: r: A+ F莫言热已经过去,但有人提出,如果中国人再获诺奖文学奖,那一定是诗歌。0 V5 n" I6 n+ _

. p1 O7 L9 `: M" _' X对此预言,本人不敢妄自肯定。诺奖只是一个国际性奖项,即便中国诗人获得此奖,也不一定代表中国诗歌的最高发展水平。因为诺奖组委会或者其它任何奖项组委会的认可、不代表广大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认可。
' j  O) x0 w4 g+ q
" r( s5 {, B# O! P0 [. W, D- Z' K诗歌乃人类的思想、道德之光;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最深邃的认识和概括性的描述,以语言为第一载体,广泛传播与民间大地,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文化精髓。她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承受之特性,因为她直接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紧密相连。美术、音乐 、舞台、建筑等艺术形式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系数大,都没有诗歌易于被大众接受与传诵。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精确性、流畅性、又区别于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格式冗长,决定了她在大众口头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4 b9 B0 |$ o! O: ~8 X2 ~* X) ~& G% x- V2 b+ S5 o: }. M  k4 k
所以说,诗歌的本性,就具有广泛的亲民性。(待续)
/ y6 b/ @' @# v4 I
: ]& x& ]. r+ c0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10-28 10:15 | 只看该作者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8 08:31 ! s) r! Q; ~2 ^) r
中国诗歌未来发展亲民论(一)
. E% D* m4 v4 B' L2 h% v0 z2 Z" ^' N9 j) b
莫言热已经过去,但有人提出,如果中国人再获诺奖文学奖,那一定是诗歌 ...
' L- ?5 z' O8 c! d: h
既然诗起源于劳动,诗思来自生活,诗人怎能失掉亲民呢?提亲民理念,并不是将诗回归到无诗味的白话,也并不是仅仅围绕诗的懂与不懂上做争议,更不是否认那些神性感极强的历史名篇(其实大部分篇什依然闪烁亲民的光芒),我感到中国云的的亲民讨论,其目的是在强化诗意的同时,拉近诗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诗有更多的读者。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火花摩擦产生的,那光芒也应该沐浴人间的生活。因此,诗人听取诗的呼唤:神性;也应该听取歌的呼唤:观众;我想,失去观众的诗,再神性又有何益!还是听一听诗歌的呼唤吧:合二为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2-10-30 23:37 | 只看该作者
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火花摩擦产生的,那光芒也应该沐浴人间的生活。因此,诗人听取诗的呼唤:神性;也应该听取歌的呼唤:观众。( t# o# ?2 q7 F/ G" n

2 d4 S' O  J; t( Y& n1 o2 V赞同。问好卢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2-11-1 18:42 | 只看该作者
木之华 发表于 2012-10-30 23:37
/ G, q! H$ r4 a2 D4 Z8 C7 J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 ...
2 s" i5 R4 P5 S  v( r4 e
近日因事迟来中国云。谢之华兄弟来读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2-11-15 00:4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无需刻意去走“亲民”路线。一切的艺术都需要灵感的支持,艺术的其实更多时候是接纳外部的感知,听从内心的召唤,才能创作出个性的作品。“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套用一下:唯有个性的,才是大众的。
. p. z: v7 h4 h. b   - Z1 D: j5 b2 S/ J: E3 l0 D
说得好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3-1-14 18:55 | 只看该作者
荣幸拜读各位老师的观点和辩证,墨香又上了一课,我觉得诗人的境界、思考、语言、和层次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和民众,虽然我阅历甚浅,认知水准也是肤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19 18: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