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点,每一年都有人在绽放精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点”像巴中山水一样,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每年都有种子破土发芽;每年都有小树长高;每年都有人在枝条上绽放精彩。
可能缘于地理原因,而更多的是缘于一些大树的遮挡与呵护。这些年,巴中诗人杨通、王志国、张万林等人,在沙龙和本地诗会上,或谈个人创作经验,或不遗余力向外推荐新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比如说《原点诗歌2018》“原点星锐”栏目推出的年轻诗人李志和谢发印,一直在从事乡村义务教育工作,三十岁左右。在原点成员相互影响下,短短两年时间,其作品整体气韵流畅,静谧空灵,日趋成熟。女诗人李树慧是一名退休医生,身体多病,正是这几年在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的滋养下,内心热烈,自信前行,其作品已在多家专业诗歌报刊发表。她选择意象精准,语言新颖,在原点诗群中已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当生命在自己独立成长的时候,洋溢出了喜悦,也会带给周围人一份感动。“原点”不断有人破茧成蝶,彰显了这个诗群的活力与包容性。
“远山葱茏,近水幽静/在巴山一隅,所有诗意折返于此/我和我的梦,在此重生”。这是李志的诗歌《水色》的结尾一段,再从今年所选他的作品来看,他的诗最大的着力点是“安静”。我觉得:诗歌的平庸往往都很相似,诗歌的精彩却又各不相同。李志带给我的不同,是他自己长期坚守在一所村小任教,这份职业淡化了他更多的欲望,个人从内到外获得了一种“静”。“炊烟挺直身段,目送最后一只燕子/斜身,坠落夕阳//而整个下午,我都和一杯水谈安身立命/而他,并不给我好脸色”(《 整个下午都是安静的》)。尽管他有过一些抗拒,但恰恰反映出李志人性的真实,他敢于坦露自己的内心。试想:一个浮躁的人,或者一个粗枝大叶的人,又怎能看到如此细微的事物,又如何调动词语来和谐地呈现一段心境呢?虚伪的人,做事行文更是遮遮掩掩。
诗歌作品的与众不同,与创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生活背景密不可分,也与他(她)面对生活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难能可贵的现象值得一提:今年所选的李志的诗,这么大一组较为自我的作品,几乎找不到像“孤独”、“寂寞”之类的词。这一是说明他已明白诗是创新的艺术,有意避开了这些词。另外也证明了他内心的纯粹与澄明。在一个村小教书,常年与天真无邪的学生相处,净化了他的心灵。正如李志在《即景》中所写:“在沉甸甸的绿野里/所有的花朵都在窃窃私语/所有的生命都在原汁原味呈现”。这种诗意的抒写,应是他内心真实的呈现。
李志的诗,多以瞬间情绪开始,或一景,或片刻回忆,信手拈来。在创作中,语言朴实无华,构建了一个与环境和身份相融合的诗意世界。
再看与李志从事同一职业的谢发印,开初写一些古体诗,接触新诗刚两年,从今年选出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不像李志,着力于自己一时一景的营造,将细微的,转瞬即逝的东西放大了给人看。谢发印合理转化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创作中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题材更广泛一些。如《读一段历史》: “风吹走了墨色。瞎了眼的良心,终于/挂着幡,游走荒郊、里闾/计算文字未曾记载的机密。自此靠/算命/才触摸到无尽的空白”。就“里闾”这个泛指民间的词的运用,到用“算命”这个意象,结合自然无痕,为整首作品的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单看这些,已显老道。正如谢发印的《明日就清明了》这首诗,娓娓道来,用“桃木剑”这个道教法器,峰回路转,极具张力。
能够借古融今,很准确地为一首诗服务,可以为作品增加宽度与厚度;也说明谢发印对写诗本身的理解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在对生活题材的创作方面,他也是写得很自然,看不出雕凿的痕迹。如《五月的日记》,特别是《朽木》,短小精巧,给人可联想的空间又很大。我阅读时通过联想补充了他故意省略的部分,形成一个当年女同学的儿子及儿媳上坟的画面感。读《必将老去的消息》,那种朴实语言包裹的沉重,迅速与我心灵契合,在这个时候,任何就这首诗本身的说三道四,都是多余的,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李树慧作为一名六十年出生的女性,退休后才开始写诗,她将自己衷情的这份爱好,变成生活的一小部分,通过努力,内心的能量已转换成光,给退休的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从这些年李树慧创作的大量诗歌来看,也包括此次所选的作品,多是以一种诗意的回放为主,即自己对过去所到过的名胜古迹、人物相互交往等为主要题材。与李志和谢发印的作品相比,李树慧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找到一个具体的,生活中存在的场景。她以这些地方为背景,注入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感悟,在词语使用上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营造诗歌的气势。同时喜欢借用修辞来清晰表达内心世界。她曾写出一些很好的诗句,如:“今夜又说起故乡/只是一壶渴饮的空话/不像在梦里/一抬腿就能抵达”。又如今年所选的《遇见》:“就像一股寻找出路的山泉/遇见池塘/天涯海角/你就是那个终点”。
李树慧在创作中,即一个地方,或回忆某件事,往往只选几个有特定代表性的意象,再结合自己阅历,挪移和借用生活中的相同,展开想象和使用经验来完成整个作品,所以,她的作品格调较为中性,无明显褒贬。即便是像《香港平顶山看夜色》《献词》《澳门赌场》这些作品,也想象合理,控制有度,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她心目中的香港、成都和澳门。
“亲爱的,我们还是可以/水天一色/看燕子兀自飞”(《四月,为草长莺飞捐一竹马》)。这是李树慧在医院做完CT后的一首作品,以轻松的形式来写一场虚惊。“……成都,在你的一隅里/我可以继续写诗,如果碰到太多明亮的事物/不必分行/意志也是,让它永住身体/最好迁出体内顽病的户籍”(《献词》)。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李树慧即使面对疾病,仍然不使用负面的词,她真的是很享受这种中性的格调带给自己的一份陶醉。
在李树慧这几年的作品中,常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今年的诗中有:“它/一边要为暮春量体裁衣/一边要为初夏穿针引线”。“ 一手提着大海或悬崖/一手把贪欲放成瀑布的长线”等等,以往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其实,任何好的形式如果对个人写作形成了一种惯性,可能都会影响到新作品的面貌。好诗,总是以独一无二的形式出现,因为诗人的创作,就是在不断颠覆和否定自己。
三位诗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脱颖而出,说明了只要热爱诗歌并坚持创作,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星星,为自己生命润色添彩。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诗是自身的积累和现实的一个碰撞,从而使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一种解放与自由,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如果用一个不太恰当,但又是我此刻想说的话,那就是美术界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形神兼备”。一首诗完成了,就像一幅画,或一座雕塑,能不能打动人心,还要看有无神韵。而诗的神韵,应该是置身现实,关切生命、深度挖掘,用生活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喜怒哀乐来实现这一艺术目标。
仅此,作为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7 14:10 | 只看该作者
写诗是自身的积累和现实的一个碰撞,从而使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一种解放与自由,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如果用一个不太恰当,但又是我此刻想说的话,那就是美术界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形神兼备”。一首诗完成了,就像一幅画,或一座雕塑,能不能打动人心,还要看有无神韵。而诗的神韵,应该是置身现实,关切生命、深度挖掘,用生活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喜怒哀乐来实现这一艺术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27 14:1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介绍了三位入选诗人的作品及风格,雷诗友的关注和介绍,让读者熟悉巴蜀诗人群落,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21:18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27 14:10
写诗是自身的积累和现实的一个碰撞,从而使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一种解放与自由,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如果用一个 ...

谢谢秋水岸老师鼓励!谢谢您对巴中原点诗群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8 02: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