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杨洛的个人空间 http://www.sglpw.cn/?56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分享 余华的《第七天》
2015-2-10 18:46
余华的《第七天》 文、杨洛 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讽刺之作,它有如鲁迅笔底掷出来的标枪和匕首,刺向社会中黑暗阴冷的倒影,溅起一片淋漓腥鲜的血色。 作者以殡仪馆候烧大厅里等待入炉的鬼魅为独特的视角切入点,亦真亦幻地将离奇却逼真地残酷着的故事情节铺陈开去,真实描状了底层人民孤苦 ...
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荒谬的李长声
2015-2-10 18:45
荒谬的李长声 文、杨洛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的相关言论,其言论荒谬不说,还让人读了之后总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个人就是李长声。 李长声说,不少日本人一直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就是在明亡之后,真正的中华文化不在中国而在日本。因此,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那些侵略者中不排除多少 ...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青峰居志异录:大力士
2015-1-12 14:50
青峰居志异录: 大力士 文、杨洛 (顶个引子哇) 约是在清乾隆年间,应县的小南头村要修建一个乐楼(应县方言,指戏台)。眼看快要完工了,从外村请来的那个手艺娴熟的老瓦匠拿起一块青砖,用瓦刀随意削砍了几下,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便在他的手里呼之欲出了。老瓦匠边将小猴子安放在戏台顶部的屋脊 ...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应县话(六)
2015-1-12 14:49
应县话(六) 文、杨洛 念成了,杨六郎,念不成了,卖麻糖。 这是应县人教育自家子弟时常用的俗语,意即读书上劲,将来就可以像杨六郎那样成就一番伟业。如果鸡飞狗跳地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好上街卖麻糖。麻糖常用来在腊月廿三祭灶,因此卖麻糖多在严寒的隆冬时节,更比其它生意苦寒。 当然这句话也多 ...
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闲说冬至
2015-1-12 14:47
闲说冬至 杨洛 按照应县的乡俗,冬至日人们是要在中午吃饺子的。而且不知为什么,冬至这天是外母娘(应县方言,指岳母)请新女婿的节令。大概是因为新女婿在农历四月八要给外母娘送麻叶儿,端午送棕子,八月十五送月饼,所以冬至这天外母娘要做顿丰盛的午餐,作为对新女婿的犒赏吧。在饥馑的年代,猪肉 ...
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闲话草垛山
2015-1-12 14:46
闲话草垛山 文、杨洛 从应县境内向西南方向遥望,可以看见馒头山和草垛山,这两座山的雄姿高高耸立于众峰之中。 那馒头山因远看小如馒头而得名,却据说是雁北第一高峰。我们应县有句老话可来预测下雨,那就是“馒头山戴帽儿”。也就是说,那馒头山的顶峰被白云笼罩着,又有西南风不断地吹,说明雨天不 ...
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读《高祖还乡》
2015-1-12 14:45
我读《高祖还乡》 文、杨洛 每次看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睢景臣所作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都忍不住想笑。因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少有的诙谐风趣与泼辣嘲讽。 作者以下层劳苦大众的朴素视角,对拿腔作势的专制皇权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比如描写彰显皇家威仪的各色旗帜时,那蟠龙戏珠成了蛇 ...
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应县民谣
2014-10-26 20:52
应县民谣 文、杨洛 有水没电了,有电没水了。水电都有了,高灌决口了。 过去应县的各乡村常停电,而且高灌里的灌溉用水也常不配套,遂有此语。应县话中且无“了”字的发音,这“了”字常改为“啦”字,许是“啦”字有“了”字之语法功能,或是“了”字发“啦”音(有时还发“辽”音)。高灌 ...
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分享 高智商
2014-10-26 20:51
高智商 文、杨洛 写到C君,笔端总是沉重,因为心是沉重的,尤其是在忆及那个天色阴昏的下午时。 C君在初一时,曾与我同在南河种镇中二十七班就读,那时也未觉出他的特别。后来我留级到二十八班,念到初三毕业。他也和我同届毕业,只不过他在三十班,不知为什么,他也留级了。 C君让我大吃一 ...
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载:武歌先生点评杨洛小文《漫读曹乃谦》
2014-10-26 20:50
武歌先生点评杨洛小文《漫读 曹乃谦 》 题记:读罢应县籍著名小说家 曹乃谦 的作品,杨洛在深度震撼之余,写了随笔小文《 漫读曹乃谦 》,发在大同市文联主办的“北魏风网”杂文区上,并被推荐至“精品推荐”栏目。现居大同市的应县籍著名学者武歌先生对此文作了精彩点评,这里转载于此处,以供大家争论研讨。感谢 ...
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6 15: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