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赵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古人,读钱谦益《牧斋有学集》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9-29 21:17 | 只看该作者
诗意地栖居 发表于 2016-9-29 17:20
怎么说范仲淹也是个文人,而且到边疆防守时年纪也已经很大了,进攻肯定不行,况且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思想 ...

范仲淹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至于他在边境期间的战机,实在不敢恭维,上任不到一个月,六盘山下甜水河10300人全军覆没。基本上是败多胜少。在每战必败的情况下,大富翁宋帝国只好“赏赐”求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6-9-29 21:27 | 只看该作者
赵茄 发表于 2016-9-29 15:57
范仲淹打仗真要说起来真不算啥。但是儒将出色的倒也还是有的。前凉谢艾便是(主簿)。儒家本来重述不重作 ...

说起儒将,我常想起谢玄这个人,著名的淝水战役,分明是苻坚先生不战自败,大佬谢安吓得六神无主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对外谎称以准备充足,谢玄谢石被派往前线硬着头皮上阵,如果不是苻坚自乱阵脚竟然撤退混乱,后又集团内部混乱以致瓦解,可能中国统一就早一点出现。当然,同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王猛的去世,是苻坚不能统一中国的最大原因,也不到谢安家族被儒家捧上了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18:46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27
说起儒将,我常想起谢玄这个人,著名的淝水战役,分明是苻坚先生不战自败,大佬谢安吓得六神无主躲在家里 ...

我说的是前凉谢艾。。。这位可不同一般。当然说起淝水之战。我个人看法是,淝水之战秦军没有败给东晋。败给的是自己。前秦根基不稳,人心不齐,所以王猛才会临死之前叮嘱苻坚不要对东晋用兵。还不是时候。谢安同学。。。怎么说呢,你说他军事能力其实不怎么样,是一回事,就是治政能力,其实恕我孤陋寡闻,我也真没见出来他能像古时候的那些名相那样做出一些事情。和王猛一比也就出来了。我记得王猛挂的时候主要官职已经高到无法再高了,中书监,尚书令,丞相(这三个官职加在一起和作为摄政的录尚书事有什么区别?),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冀州牧,太子太师。所以我觉得以王猛的作用和实际在任的行为权柄来看,有点超过了丞相的地位,有点摄政的味道了。打仗也是他去,治国也是他去,上马为将下马为相,印象中想的起来的就吴起了。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可不如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算他了。苻坚能力其实不足以统一北方,苻坚统一北方,恐怕就主要靠了他。而且此人眼光狠毒,慕容垂那点花花肠子算是被他看得一清二楚。偏偏苻坚心太善,乱世要以德服人。后来苻坚的犯浑估计也是想不通,他以德服人,结果这帮白眼狼居然背叛他。。。他太理想主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6-9-30 23:52 | 只看该作者
赵茄 发表于 2016-9-30 18:46
我说的是前凉谢艾。。。这位可不同一般。当然说起淝水之战。我个人看法是,淝水之战秦军没有败给东晋。败 ...

苻坚的成功是他重用了王猛,所以王猛死后,苻坚集团马上瓦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6-10-1 23: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11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延州州长,与韩琦一起主持军事。1044年,大宋承认西夏为国,并每年向西夏缴纳绸缎13 ...

朝代兴衰看君王嘛!君王不行国家自然贫弱。宋朝扬文抑武不过怕武将夺权罢了。要不然照匡胤怎会杯酒释兵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6-10-2 07:55 | 只看该作者
一隙流云 发表于 2016-10-1 23:57
朝代兴衰看君王嘛!君王不行国家自然贫弱。宋朝扬文抑武不过怕武将夺权罢了。要不然照匡胤怎会杯酒释兵权 ...

在当时,宋朝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只是不强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6-10-8 10:08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17
范仲淹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至于他在边境期间的战机,实在不敢恭维, ...

那是韩琦非要出兵,而且还约范仲淹一起出兵,被范拒绝,尹洙磨破了嘴皮子也没劝动范仲淹,叹道:“韩公曾经说过,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范公太过小心谨慎,在这方面就不如韩公了。”范仲淹反驳道:“大军所动,万民所悬,岂能置胜负于度外?”
等韩琦领着残兵败将返回时,那些拦在韩琦马前号啕大哭的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儿,就有几千人之多。这些人拿着阵亡者穿过的衣服哭道:你们跟随招讨使出征,如今招讨使回来了,你们却不幸战死了。你们的魂魄若认识路,能跟着招讨使回来吗?痛哭之声震天动地。韩琦也悲痛流泪难以行进。范仲淹得知长叹道:这种时候,是很难将胜负置之度外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6-10-8 10:14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17
范仲淹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至于他在边境期间的战机,实在不敢恭维, ...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前期的失败都是韩琦主动出击造成的。当然这是表面现象。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你可能难以想象,宋朝因为害怕武将,每次打仗,怎样排兵布阵竟然都是皇帝亲自安排的,皇帝远隔万里,派人把阵图送到前线,将军们如果胆敢不按阵图扎营、排兵布阵那是死罪!问题是战场上变化莫测,瞬息万变,有这么打仗的吗?不失败才见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6-10-8 10:27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17
范仲淹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至于他在边境期间的战机,实在不敢恭维, ...

从澶渊之盟到西夏元昊正式入侵北宋的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长达36年的时间里,宋军几乎没有打过仗。长时间的和平岁月,早已经让北宋王朝从上到下忘记了危险,沉浸在太平盛世的虚幻之中。大宋王朝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容不整,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号称全国精锐的禁军的表现更是让人大摇其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京汴梁的禁军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在太祖时代,禁军领月粮,城东的士兵去城西领,反之亦然,然后自己再背回来。到了仁宗时期,这些游手好闲的禁军,都是雇人将月粮送到身边,自己都懒得动一动。京城的禁军,没事就在大街上嬉游晃荡,有的还做小买卖,举止投足根本就没有士兵样子。那些南方调来的禁军,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根本不会打仗,见到敌人就吓得要尿裤子。而陕西边陲的骑兵,很多人甚至不会披甲上马,即使勉强骑上马,弯弓射箭,射出去的箭只距离马头二十米,便掉落在地,更遑论冲锋陷阵了。还有很多边陲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身体羸弱,连盔甲的重量都无法承受,在行军途中擅自卸甲掩埋,然后当了逃兵,最后被抓,全部就地处决。欧阳修对这种令人痛心的反常现象有过中肯的评价:自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后,“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数十年过去之后,导致“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可谓一针见血。
指挥这样的兵能打胜仗吗?所以范仲淹主张“积极性防御”的御敌之策。而韩琦以20万大军对元昊5万兵竟然几乎全军覆没,并且还是连败两次!经过两次打败朝廷才同意了范仲淹的主张。
那个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范仲淹发现提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6-10-8 10:31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9 21:17
范仲淹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至于他在边境期间的战机,实在不敢恭维, ...

范仲淹一到延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各地巡察。这一看不要紧,经过兵灾之后的延州,简直满目疮痍:金明寨已经被敌人焚毁,附近三十六寨原来有数万兵马,早已被扫荡殆尽,后来虽然招募了藩部三百余户进行充实,却不足为用。延安以北的军事重地,东西四百余里,被敌寇抢劫焚烧一空。而延安的兵马号称有两万六千,却多年未训,兵不知战,将帅无谋。当问他们如果敌人数路近攻,该如何应对时,这些将帅只会说两个字:“出兵!”至于出兵以后如何打仗,一概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却意气风发高喊进攻,不是很可笑吗?能够先把防御做好,就非常了不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2 21: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