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张无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历史的超我书写,别有启示——评我是阿色的其中一类诗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7-7-7 05:26 | 只看该作者
车行 发表于 2017-7-7 02:39
但愿兄弟没让我失望,只对俺的乌鸦嘴失望!俺被吴鸦推上你的对台了,箭在弦上,这对台戏俺是唱定了!嘿嘿 ...

呵呵。吴一还是对诗不对人的。相信张老师、你和我皆是如此。也没人看重什么以成败论英雄。喜欢这样的讨论。也看出你那副猴急的模样。那好,我们都试着来从自个的角度来诠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7-7-7 06:13 | 只看该作者
张力是检验一切诗歌伪劣的唯一标准。这点我表示赞同。但戏剧性只是张力的诸多特征的一个罢了。比如陌生化、含混、悖论、反讽、变形,以及现代诗语的语感、语义偏离,再到现代诗语的修辞都能营造出“张力”一词。所以车兄单独列出“戏剧性”实在有失偏颇。说到“事象”一词的提出绝非偶然,这也不是我的什么发明创造。最先提出这样一词的应该是陈仲义老师。关于意象和事象,我想是诗人选择的结果,其中有相互替代的合理性。但最先构成诗的条件之一的、核心之一的意象应该是很早以前就提出来的。我接触过的文献里中国古诗文方面的解析就有这方面的提法。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意象古老。但诗的本质是什么?出新是现代诗语的本质。仅此一点,用事象代替意象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我反对伊沙的彻底的口语,彻底总是让人走向极端。而且从当代中国诗歌界来看已经有人提出口语化的诗现在是后口语化阶段。也有相当评论家提出叙述应该有所控制。比如【当代诗歌叙事性必须有所控制 】——张军、台湾诗人洛夫提出的回归传统,叙述要有戏剧性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7-7-7 06:59 | 只看该作者
车行 发表于 2017-7-7 02:39
但愿兄弟没让我失望,只对俺的乌鸦嘴失望!俺被吴鸦推上你的对台了,箭在弦上,这对台戏俺是唱定了!嘿嘿 ...

细读了,但对我要求解构的章节是避重就轻。一诗百读嘛。
我还是坚持也更信服虎嗅兄对文本的解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诗歌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也提供了对虎嗅兄解构文本的第一手资料,只是成文有些匆忙、生疏,经不起敲打而已(我也如此,所以才不敢动笔写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7-7-7 0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虎嗅蔷薇 于 2017-7-7 08:31 编辑

诗的解读基本上是看山者是山、看水者是水。所以解读一般而言都有个人情绪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实质是对诗的一种伤害。诗的语感、变形、语义的偏离以及其营造的氛围实在不是人类语言所能强行解读的。语言当然有着自己的短处和不能全面的解释性。这一点写诗的人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候不过是自证“清白”罢了。对于阿色的【杜鹃】,他的技法我强调是事象,即“把什么东西显示在光之中”,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来直观其“本质”。那么我们看到了什么?前面我已经解析的很明白了。由于阿色是“以点带面的提”来照顾诗的精炼性而不是笨拙的全面叙述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某些方面的模糊化,但恰好是这种模糊性造成了诗的空白而形成了诗的“镂空”,其优劣应该不言自明。但正是这种模糊性让我和张老师、车行,或者还有别的师友造成了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杜鹃(朱熹)

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
故山只在白云间,望极云深不知处。
不如归去不如归,千仞冈头一振衣。

这是南宋著名儒家学派文学家思想家南宋朱熹所写,由杜鹃鸟的叫声所引来的联想。 不可一唱三叹的“不如归”,反而是更能反映“望帝杜鹃啼处血成花”的良苦用心。杜鹃鸟的一声声“不如归去”如泣如诉,是对落入尘世不能自拔者的呼唤,呼唤人洗涤铅华,返璞归真;隐其行而显其道,安其身而明其志。阿色的【杜鹃】我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恰好是这首诗的翻版或引申。所以在结论里结合阿色诗文里事象的具体呈现的本质我非常不客气的引用了它的注解。一首诗如果只用字面解释肯定会有非常严重的偏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应该从诗的语感、变形、语义的偏离以及其营造的氛围来全面解析。诗的鉴赏我从不认为是简单的读。我举例:

看见菊花(阿信)

在邻居的阳台上,秋阳温存。
在路边小店的招牌下,几只破瓦罐,淋着秋雨。
这些菊花应该长在篱下,但是并没有。
这些菊花看上去也是菊花。就算没人看见,它们也是。

这首诗是阿信写的。如果只从字面读,你会读出什么?这是一首好诗吗?如果他是外国人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深刻领悟的人肯定会得出结论:这是什么呀,没有诗意。但诗意恰好在这首诗的以点带面勾勒出的古典氛围里产生。为什么?中国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文中恰好有菊,有作者似乎漫不经心实则精心挑选的——篱下 , 而形成一种氛围。然后读者只有进入这种氛围才会读出了诗的况味。
     最后,我再回答车兄的关于阿色的结尾处理。恰好相反,我认为阿色的结尾处理还是不错的。事象的提出实则是对“事实诗意”的确立。它自有其内在规则。如车兄所言要有叙述的戏剧性。即张力的必要。由于事象多以事实为质料,张力会呈现一种平淡,所以注定要依靠尾部来发难,呈现一种神来之笔。

布谷鸟
来得正好
他想他的庚子拳乱
我想一想
他身后的空溺桶和鸟鸣

布谷鸟(杜鹃)来得正好,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麦穗青绿、桃花已谢的人间四五月。类似的意象处理和阿色的这首诗应该有同工之处。例:

天葬台

喇嘛下山后,又回头望了望
青草长到天葬台边,就不再往前了
空出的位置,摆着石砧,斧头和匕首
几只秃鹫,刚吃掉一个小小的人间
它们扑打着翅膀,像一些颤栗的墓碑
散落在山坡上


这一首前面所有铺垫只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的惊奇感——秃鹫是墓碑。秃鹫和墓碑之间的悖论就形成了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7-7-7 07:49 | 只看该作者
吴一 发表于 2017-7-7 06:59
细读了,但对我要求解构的章节是避重就轻。一诗百读嘛。
我还是坚持也更信服虎嗅兄对文本的解构方向是正 ...

呵呵,谢谢吴一兄的支持。看山者山,看水者水。都不能强求。诗无定式也就谈不上什么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7-7-7 08:02 | 只看该作者
虎嗅蔷薇 发表于 2017-7-7 07:49
呵呵,谢谢吴一兄的支持。看山者山,看水者水。都不能强求。诗无定式也就谈不上什么标准。

你不是说今天有空,要侃大山吗?可上传了新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7-7-7 08:08 | 只看该作者
吴一 发表于 2017-7-7 08:02
你不是说今天有空,要侃大山吗?可上传了新文本?

这个还不够你大吃一顿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7-7-7 08:12 | 只看该作者
虎嗅蔷薇 发表于 2017-7-7 08:08
这个还不够你大吃一顿的啊------

一帖来个3——4首就够一顿的享用了。
也希望那个车乌鸦照你的例份贡献一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7-7-7 08:15 | 只看该作者
吴一 发表于 2017-7-7 08:12
一帖来个3——4首就够一顿的享用了。
也希望那个车乌鸦照你的例份贡献一餐。

你别总阴阳怪气的--------车得多大阴影面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7-7-7 09:52 | 只看该作者
虎嗅蔷薇 发表于 2017-7-7 07:40
诗的解读基本上是看山者是山、看水者是水。所以解读一般而言都有个人情绪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实质是对诗 ...

最后,我再回答车兄的关于阿色的结尾处理。恰好相反,我认为阿色的结尾处理还是不错的。事象的提出实则是对“事实诗意”的确立。它自有其内在规则。如车兄所言要有叙述的戏剧性。即张力的必要。由于事象多以事实为质料,张力会呈现一种平淡,所以注定要依靠尾部来发难,呈现一种神来之笔。

——实乃强词夺理,过于迷信:“手段”即张力!要知道,张力的构建,是建造在“矛盾”与“和解”对峙状态之下的。可以是词语之间,可以是句子、段落之间,也可以是围绕文本的情感构建,等等,不一而足。这是我自接触张力理论之后,细思的结果。我个人觉得,不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依此来寻找、判断张力,其准确性也应该是十有八九的概率了。张力的最佳状态,可以以一碗不能再注入一滴水的弧形水面,来形容。也可以以箭在弦上引而不发来形容!所以,张力是绝对“不会呈现一种平淡”的!简言之。张力的状态,是“张”,张弓搭箭的张,仿佛崩紧的弓弦,而给读者的感觉,则是穿心的:力!毛主席说过:核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这富含哲理的一句话,也可以解读为对张力的诠释!至于戏剧性,我之所以特别强调,是源于事象诗的考量。当口语叙事日渐流行并貌似已成为趋势,成为大气候的时候,戏剧性,已几乎成为叙事与张力的唯一桥梁。现代诗歌,是否会回归于意象意境,很难说。但说:张力对于现代诗,依然是检验与考量诗意的颠扑不破的唯一标准,并不为过!依此,我对《杜鹃》的文本张力考量,或者诗意考量,是没有感觉的。

——说完张力的重要性,再说思想性。仅以《杜鹃》文本,我个人是没有读出“引申出一种人生境界的结论”的感觉的。如果你坚持,不妨细细说来,才能让人信服。离开文本本身顾左右而言他,以其他文本来参照解读,实已南辕北辙!。。。

——嘿嘿,兄弟请继续!反正俺是和你杠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8 06: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